大译师桂·曲祝(འགོས་ལོ་ཙྰ་བ་ཆོས་གྲུབ,?~865),藏族,生于后藏达那地方。他的名字ཆོས་གྲུབ(音“曲祝”)的意思是“法成”,所以又被译为“郭·法成”或“管·法成”,是吐蕃藏王热巴坚(赤德祖赞)时代的一位藏传佛教高僧,著名佛学翻译家。

  生平

  他出身于后藏达那(今西藏日喀则谢通门)地方的吐蕃贵族郭氏(འགོས)家族。其先祖郭·雅琼是赤松德赞时的七大权臣之一,家族中另有三人曾任吐蕃王朝重臣。

  他出家后学法,约于9 世纪20 年代左右到达敦煌地区,相继在沙州和甘州一带传法译经。

  水牛年(833年,唐大和七年)前往沙洲(今甘肃敦煌)永康寺从事佛经翻译。

  水狗年(842年,唐会昌二年)到甘州(今甘肃张掖)修多寺,讲经说法。

  土龙年(848年,唐大中二年)返回沙州开元寺弘扬佛法,进行佛经翻译。

  木鼠年(865五年,唐咸通六年)至灵图寺居往, 不久后圆寂。

  成就

  郭·法成译师精通梵文、藏文和汉文。他一生翻译了大量的经典,翻译水平很高,译文十分准确、流畅。陈寅恪先生指出:“今日所见中文经论注疏,凡号为法成所撰集者,实皆译自藏文。”

  一、译经

  1.藏译汉

  他所译的藏汉典籍,现今可考者有23种。他译自藏文的汉文经典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诸星母陀罗尼经》、《萨婆多宗五事论》、《菩萨律仪二十颂》和《释迦牟尼如来像法灭尽之记》等。

  2.汉译藏

  法成译师将佛经汉译本转译为藏文更是游刃有余。他译自汉文的藏文经典可考的有《金光明最胜王经》、《解深密经疏》、《楞伽 阿波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善恶因果经》等15部;藏文《大藏经》中的《贤愚因缘论》就是出自法成译师之手的汉文译本之一,其译文质量堪称一流。

  3.著作

  法成译师还著有《大乘四法经论及广释开决记》、《大乘稻竿经随听手镜记》等著作。《大乘稻芊经随听疏》是他佛经汉译本的代表作,也是法成译师的一份授经讲义。

  仅就传世文本及见于敦煌石窟的写本来看,出自法成译师之手的译著,无论汉译本还是藏译本均属上乘之作,这在《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贤愚因缘论》中就可窥其一斑。

  二、传法

  法成译师还是一位大慈大悲的佛法践行者,一代敦煌文化所托命之人。在吐蕃以武力征服河西之时,他远赴异乡,置身兵荒马乱的艰苦环境,为饱受战乱之苦的汉地百姓传递佛音,在沙州、甘州一带诸多寺院传法。

  他在敦煌地区共活动了40余年。长期置身于河西这一中西交通要道,使他成为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使者。他的一生对汉藏宗教文化交流起了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陈寅恪对他的评价为“夫成公之于吐蕃,亦犹慈恩之于震旦;今天下莫不知有玄奘,而法成则名字湮没者且千载,迄至今日,钩索故籍,仅乃得之。”

  浮出尘埃

  值得一提的是,法成译师是藏传佛教前弘期的一代非凡的高僧、大译师,遗憾的是,他在历史中留给世人的只是一个模糊的背影。庆幸的是,幸而有敦煌石窟经卷的发现和一批中外学者对这些经卷苦心孤诣地爬梳整理,否则,今人是无法得知法成译师之大名的。

  清末民初的佛学家江味农居士,自戊午(1918年)迄己未先后二年,从京师图书馆搜(收)藏敦煌石室写经的从洋洋八千馀卷子中,精心整理出了《大乘稻芊经随听疏》,有幸被大学者陈寅恪先生慧眼看中,为之题写跋语,其中评说法成译师其人其事,这才使一代高僧浮出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