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少语系1982届校友、《西北民族大学学报》总编辑杨士宏研究员

       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古洮州之地,中国文化艺术瑰宝四大名砚之一洮砚的出产地,秦长城的最西端,唐宋时代著名的茶马交易场所,那里山川灵秀、英才辈出。杨士宏研究员便是从这个地方出生,成长起来的,固守信仰和生命本源的一个情系民族、梦萦故土的藏族好儿女之一。

       杨士宏,男,藏族,1957年生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1966年——1973年3月,在卓尼县卓逊七年制学校读完小学、初中;1973年3月——1974年10月在卓尼一中读书,同年10月转入甘南合作一中至高中毕业;1975年3月——1978年12月,在甘南州夏河、玛曲任民办教师、小学教师;1978年3月考入西北民族学院少语系藏族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81年12月毕业留本校民族研究所从事藏学研究工作。曾任西北民族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副书记、书记兼副所长等职,现任《西北民族大学学报》总编辑、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主编。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4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7月晋升为研究员;2000年被学校遴选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硕士研究生点民族宗教艺术培养方向导师;社会兼职有中国民族学会会员、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教授、甘肃省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藏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自毕业留校以来,共出版《卓尼政教史》、《卓尼杨土司传略》、《一河两江流域藏语方言汇要》、《从土司到公仆》、《汉藏对照佛学词典》(合著)、《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等7部专著。《卓尼土司制下的几种土地制度遗存》、《白马藏族族源辨析》、《论藏族社会发展史上的四次飞跃》、《吐蕃法律文化渊源》、《藏区习惯法的文化内涵》等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历史价值的论文30余篇。2004年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民族关系与宗教问题研究》子项目《西藏民族关系与宗教问题研究》;2005年7月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蒙藏传统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其中专著《卓尼杨土司传略》于1988年12月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一江两河流域藏语方言江要》,于1996年8月获甘肃省高校1994——1995年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论文《白马藏族族源辨析》于1989年10月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主持完成的《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系列论文,获2000——2003年度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等诸多奖项。 

       2007年7月初的一天下午,我如约敲开了杨士宏研究员的办公室,对他进行了一些简短的采访,第一次见到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态度和蔼而质朴,语气平缓而诚挚。从他的语言与目光中,始终能解读到他对本民族与故乡的挚爱和热恋之情。几乎每一句话中都时刻流露出一种坦诚质朴的乡土情愫。翻开他长长的科研目录,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他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与家乡最熟悉的地域和本民族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艰难坎坷的求学之路

       本该金色的童年、而在杨士宏的人生道路中却是最苍凉艰苦的岁月,由于家庭成份的影响,他的童年是作为“运动”场外的年幼孩童,在万分惊恐中度过的。早在读小学、初中时,正赶上文革十年内乱,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只能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在“早请示、晚汇报”、“天天读”、“大批判”中捡拾一些有用的知识。而当他上了高中以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风暴正处于最狂热的时候。在县城上学的他,由于生活所迫及精神方面的压抑,不得不投亲靠友转到了合作一中求学。期间,受到所谓邓小平“旧教育路线回潮”的实惠,得到了瞬间即失的学习机会。高中毕业后,他带着家人的期盼和自己的梦想在夏河县那义乡早子村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但是,由于当地的收入分配很低,一年所得200余斤原粮,不够半年食用。因此,为了生计他又不得不颠簸流离地到玛曲县阿万仓乡红星大队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当时,草原的马背小学居所不定,随畜牧业生产的需要,一年四季逐水草而移,边教学,边消磨着漫长的时光。若离开学生,白天则是满目旷野和不能对话的牛羊,夜晚则守着一盏孤灯,望着瞒天的星辰无言以对。寂寞时想看一些书,连一张过期的甘南报也难以到手。但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反复阅读高中毕业时购买的数学、物理、化学自学丛书。在这样的环境中,杨士宏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三年。1977年,“四人帮”被粉碎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有一天,他从同事中拿着的收音机突然听到全国要恢复高考制度了,这一喜人的消息传出后,杨士宏的眼前好似明亮了许多,于是,他便报名参加了高考。在此之前,他还参加报考了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考试。这一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竟然两个考试他都考中了,他放弃了小教8级90多元工资的优厚待遇,于1978年3月进入了西北民族学院少语系藏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由于在校期间他勤学好问,学习刻苦,毕业留校于西北民族研究所工作从事研究工作。 

       当他回忆起求学的这一段经历时,感慨万千,有很多感想都显得无从说起。他说:“在我上小学、初中时,频繁的政治运动使我过早的成熟。最让我感动和难忘的人便是我的启蒙老师。那时候,我们学校是一个7年制学校,我的启蒙老师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带我们到初中毕业。在他身上,我不仅学到的是知识,还有很多做人道理以及人生的信念,他是对我这一生中影响最大,也最值得怀念和学习的人,……在高考之前的那段生活中,虽然很苦很难,但对人的人生经历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并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他对过去的一切没有半句怨言,而将它作为人生的坐标,始终在为心中确立的一种信念奋斗着,脚踏实地向理想的彼岸奋力前进。

       风雨之后硕果累累

       多年来,浓郁的地域环境,以及淳朴的民俗民风始终在杨士宏研究员心灵深处打转,家乡的那一方热土,那一方人民,始终牵引着他去研究,去解读,去发扬光大。1982年毕业留校后,他便开始从自己熟悉的藏文化领域开始研究,而后再不断地去拓展新的研究领域。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令他神往不已;故乡的人,故乡的文化让他不停脚步去研究。他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无不贯穿和渗透着故乡的影子,卓尼杨土司及其所在不同社会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文化是他研究的重点。1988年12月获国家民委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的专著《卓尼杨土司传略》便是详细介绍和系统研究杨土司文化的成果之一。在该专著中,他将杨土司几代人与社会、与周边地区土司,以及与各时期政府之间的事迹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论述和考证,这为研究藏族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也填补了在藏学研究领域中未涉及到卓尼文化的空白。还有如《卓尼政教史》(译著)、《从土司到公仆》(专著)、《卓逊杨土司赖以维系的社会基础》(论文)、《卓尼土司制下的几种土地制度遗存》(论文)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学术著作。

       藏族是他的母族,也是他最热爱的民族之一,但他的研究也并不仅仅局限于此,洮河、白龙江、白水江流域的藏语方言、勺哇土族等也是他研究的另一大领域,这方面成果为藏语方言、历史语言学、民族文化交流及土族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2005年7月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蒙藏传统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将蒙古族法律文化与藏族法律文化做了详细而全面的比较和研究,这正是他的研究领域进一步得到扩展的见证。辛勤的劳动同时也换来了丰硕的收获,一篇篇论文发表了,一部部专著出版了,一个接一个奖项,一个又一个荣誉纷沓而至。对这些来之不易的荣誉及成绩,杨士宏研究员并没有显得满足,也没有显出任何一丝的骄傲,反而他还觉得自己十分的渺小,付出的少,获得的多,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努力和奋斗。他说:“虽然在以前受过很多的苦,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感谢党的政策和西北民族大学的培养,这并不是什么冠冕堂皇冠的空话,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并不是在真空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有很多的专家学者,如果一离开党的关怀和学校这块耕耘的土壤,也许就什么都不是……。在民族研究所工作的22年,是我的研究工作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时期。期间,有幸和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在一起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对我今后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一心一意做好办刊人

       在民研所工作期间,杨士宏研究员不仅实现了理想的腾飞,而且也突破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也和一起的专家教授立足于“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研究理念,出了诸多有价值的成果。

       2004年3月,杨士宏研究员被调至《西北民族大学学报》担任总编辑。上任伊始,他便在前几任主编工作成绩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建设,使得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同时坚持“立足西北、民族,面向全国”的办刊宗旨,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需要,狠抓刊物质量,重点刊登一些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具有现实研究意义及理论参考价值的优秀论文。

       通过编辑部全体同仁三年来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 2006年《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再次蝉联“第三届全国百强学报”荣誉称号。今年,在全国民委系统及民族地区期刊评奖中,哲社汉文版又荣获“全国名刊”称号;藏文版、自然科学版同时荣获“十佳期刊奖”称号;蒙古文版获优秀期刊荣誉,并获“西蒙古文研究”特色专栏荣誉。同时,杨士宏个人和一位副总编辑也在本次评奖中获得了“优秀主编”荣誉称号,4名编辑荣获“优秀编辑”称号,这一切的荣誉都离不开他辛勤的劳动,和精心的工作。但在采访过程,他却十分谦虚,总是在提到荣誉时将成绩归公于大家,大家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清楚地知道,他作为刊物负责人,成绩应该是最大的。可是每一句话中,时刻不忘加一句“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朴素的韵脚自古不变,信仰时刻于心中炽燃,穿越一种路途,脚步永远踏着一方热土。成绩显著的杨士宏研究员在自己成功的同时,也始终不忘家乡的发展。在踏进他办公室门进行采访前,他还正在和家乡来的客人谈论关于出版卓尼土司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事宜。 

       行走于阳光的历程,美丽的花环已成过去,脚下的路还很长,目前,杨士宏研究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毅然以充沛的精力和抖擞的精神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用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崇高的灵魂在藏学长河中辛勤地耕耘着,跋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