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地区,人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和孕育生命的每一个过程中,都离不开音乐,音乐中蕴涵着雪域高原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从而促使藏族成为拥有音乐种类和曲目最多、歌声最为美的民族之一。

       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藏族音乐符号和元素开始越过群山峡谷,走出青藏、川藏、滇藏高原,流行于内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藏族流行音乐开始全面崛起,真正意义上开创了运用现代手法推广民族音乐的先河,这种影响一直持续至今。由于藏族流行音乐创作人从小耳濡目染了不同区域文化和社会环境,形成了风格、色彩、手法上的多样性,又汇聚成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和多姿多彩、斑驳陆离的藏族流行音乐。随着当代藏族音乐创作的兴起的同时,也集中涌现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藏族中青年词曲作家,不论是器乐作品、还是歌曲创作,都显示出他们得心应手的创作技法,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使命感。著名藏族作曲家更嘎才旦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一、个人成长

        “更嘎才旦的人生目标很早就已经确立,他要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家。”

       1955年9月,更嘎才旦出生在被誉为“歌舞之乡”的玉树结古镇。他从小并未有机会接受任何专业的音乐教育,但藏族传统音乐的魅力带给他无限养分,加之幼年的他对艺术很有灵气,唱歌跳舞对小时候的他来说轻松自如,同时还自学了口琴吹奏,刚上小学就被校宣传队选中参与表演并成为主力队员。

       1971年,更嘎才旦考上玉树民族师范学校,在这里,遇到了他的音乐启蒙老师张志高。初时学习吹笛子,因为痴迷并练习勤奋,他的演奏水平迅速提高,常常登台演奏高难度的笛子狂奏曲。那时,小镇上乐器种类本来就不多,偶然的机会又让他爱上了西洋乐器单簧管,他凭着顽强的个性和执着的信念,自学掌握了单簧管的演奏技巧,他的演奏水平被玉树州文工团看中,如愿以偿地担任了一名单簧管演奏员,开始了他的音乐人生。

       1976年,更嘎才旦由于出众的成绩,被选送到西安音乐学院进修,在紫得歧老师的门下专攻单簧管,这是他系统接受专业学习的开始。这时,他的人生目标已经确立,他要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家。

       1978年到1982年的整整6年时间里,他多次辞别年迈的双亲克服种种困难,分别到上海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总政军乐团等艺术院校和团体深造,学习单簧管演奏技巧。不断的学习不仅让他在专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在艺术修养上有了更深的造诣,在艺术视野上有了更广阔的眼光,强烈的创作欲望在他心头涌动,促使他拿起笔来,创作激情由此喷薄而出,他的处女作《雪山深情》诞生了,并由玉树州文工团搬上了舞台,他的作曲生涯拉开了序幕,此后,他的许多创作作品在舞台上竞相出现。

       1984年秋,他再次来到自己梦寐以求的音乐殿堂——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作曲理论,师从全国知名教授系统学习了音乐理论,夯实了音乐创作的功底。三年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良好的音乐天赋,让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到家乡。1987年底,更嘎才旦调入青海广播电视台,担任影视音乐创作工作,开始了他高产又高效的音乐创作旅程。

       纵观更嘎才旦的音乐作品,不论是器乐作品、还是歌曲作品,都显示出他得心应手的创作技法,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使命感。在满腔热情的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藏族作曲家之一。

       如今,更嘎才旦老师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和继续创作外,还义不容辞的承担了许多社会工作和责任。同时担任着全国藏文教材审查委员会特邀代表、青海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青海省政协常委、藏人文化网副总编、青海民族出版社特邀音乐编辑、西海民族音像出版社特邀音乐编辑和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系客座教授。

       二、创作成就

       “更嘎才旦把原生态元素用创作的手法与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写出了一批符合这个时代需要的音乐作品。”

       记得一位贤哲说过,越是苦难的民族,她的歌声越美。藏民族以世界上最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仍能引吭高歌,她的歌声自然而然能够引起热爱美的人们的共鸣。一首又一首优美的曲调,回荡在喜马拉雅脚下、雅鲁藏布江边、阿尼玛卿雪山、青海湖、九寨沟、梅里雪山……回荡在一代又一代藏人的心中,歌声陪伴着这个民族,歌声陶冶了这个民族,无穷苦难,无限追求,都被这遍布雪域大地的声调、旋律、节奏不同的歌声所包容。美酒陪伴的歌声是美,而苦难的生活所酿制、所爆发、所自由流淌出的深沉的歌声,才是真正的美。

       这里是歌舞的海洋,歌舞的民族,更嘎才旦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吸取营养,获得灵感,勤奋耕耘,创作出一首首沁人心脾、至美至乐的乐曲,丰富和滋润着人们的生活,陶冶和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同时又从中领略到青藏高原大江大河的恢宏壮美,草地雪山的旖旎迷醉,给人一种天地合一,景人相融的自然、和谐的美。凡是欣赏过更嘎才旦音乐作品的人,无不为它的优美所折服。他的创作不仅在提炼雪域音乐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艺术探索,而且还不拘一格地从蒙、土、回、撒拉等其他少数民族音乐世界里汲取营养,激发灵感,所以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没有雷同。一部一部都是他的心血之作,一曲一曲都是从他智慧的心田里流淌出来的。他的生活里只有音乐,对音乐的执着追求使他痴迷,他把自己的生命和音乐紧紧地连系在一起。

       在坚守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同时,更嘎才旦还兼收并蓄新元素,创作出了大量的新歌。省音协主席马玉宝说,天分和勤奋使得他可以牢牢把握各种元素,紧抓其核心。他把原生态元素用创作的手法与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写出了一批符合这个时代需要的音乐作品。除了音乐创作,更嘎才旦还挤出大量时间,用自己深厚的音乐素养感染和培养青年歌手,悉心指导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综合能力,帮助一大批本土歌手脱颖而出。为弘扬和发展民族音乐事业,2003年开始,更嘎才旦开始在青海各州县展开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创作民族歌曲、推介民族歌手的一系列工作,为藏族音乐的发展、普及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

     从事音乐工作四十多年来,更嘎才旦创作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有交响音乐、轻音乐、广播音乐、舞蹈音乐、藏戏音乐、并为六十余部电视剧、电视片担任作曲。许多作品在全国及省内获大奖:其中歌曲《青海人》、《我们青海》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青海“五个一工程”奖和青海省人民政府文艺奖;电视剧《魂归可可西里》(作曲)获全国、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和青海省人民政府文艺奖;藏戏《金色的黎明》(作曲)获中国“文华奖”和青海“五个一工程”奖;舞蹈《德吉梅朵》获全国音乐创作一等奖;管弦乐作品《通天河畔》荣获西北音乐节音乐创作二等奖;大型藏族歌舞剧《高天厚土》、《玉树不会忘记》(作曲)荣获青海“五个一工程”奖;大型歌舞剧《七彩三江源》荣获青海省人民政府最高奖;藏戏《松赞干布》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荣获金奖;歌曲《怀念班禅大师》、《江河源之歌》、《黑帐篷》、《祝福高原》、《感动》等作品获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2005年9月,由青海电视台、青海省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更嘎才旦作品音乐会"在青海省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音乐会分为管弦乐作品、合唱作品、独唱作品三部分,完整地体现了更嘎才旦音乐创作的成果,集中展示了著名藏族作曲家更嘎才旦近年来的音乐作品。

       与此同时,更嘎才旦重视音乐理论工作,他的创作成果、乐谱文本和理论专作以不同形式结集出版发行,成为当代藏族音乐的重要文本。至今已有100余首歌曲分别由中央民族音乐出版社、甘肃音像出版社、西海音像出版社和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1995年,由青海音乐家协会主编、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更嘎才旦广播电视歌曲选》一书,精选了他100首优秀歌曲。2005年,时任藏人文化网副主编的他,由藏人文化网策划,他和网站总监旺秀才丹主编出版了藏族当代作曲家代表作品第一次集中展示的《唐古拉风--藏族当代流行金曲集》;2010年后,《更嘎才旦声乐作品集》、《更嘎才旦管弦乐作品集》、《江河源之歌——更嘎才旦歌曲作品选》、《江河源恋曲——更嘎才旦影视音乐与合唱作品集》陆续由青海人民出版社、青海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些详细记录了更嘎才旦创作成果的乐谱文本被专家评价为是了解一个民族、一个时代音乐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有着特殊而不可替代的人文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