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书法传承人索朗扎西在写书法。

       拉萨阳光明媚,风景秀丽。

       车在国道318线上穿行,映入眼帘的是蜿蜒清澈的江水、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星星点点的小花。一切都是那么惬意、那么美好,以至于大家都忘记了旅途的疲劳,沉浸于路旁的美景无法自拔。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到尼木县普松乡普松村寻找西藏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尼木书法传承人索朗扎西——一位当代尼木书法大师。

       尼木县位于拉萨市西南,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距拉萨市140公里。沿国道318线一路前行,从拉萨城出发,驱车两个多小时即可达到尼木县城。

       “尼木”,藏语意为“麦穗”。这里土壤肥沃,人杰地灵,是西藏著名的产粮大县,素有“拉萨粮仓”之称;这里人才辈出,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就诞生于此。

       吞弥·桑布扎在创制藏文的同时,也对藏文书写作了规范。“近水楼台先得月”,勤劳智慧的尼木人民代有藏文书写高手,人们习惯将之称为“尼木书法”。

       尼木书法是尼木特有的一种藏文书法,用该书法(字体)写出来的藏文美观漂亮,广受世人欢迎和喜爱。据了解,西藏早期典籍如《甘珠尔》、《丹珠尔》等都是按照尼木书法书写并雕刻成经板印刷而成。在日喀则的萨迦寺和江孜的白曲寺,有不少写于十三世纪的手抄经书,以及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松乡雕刻工艺,刻出来的字体都是按照尼木书法来写的。

       据了解,早在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就指定尼木的“普松沃玛杂”、“曲水平措根培”等几户人家,专门书写尼木书法,而且规定这几户家里出生的男性,不能学其它手工艺,只能学尼木书法,从而培养了很多写尼木书法的能人。

       在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从全尼木范围内选出一些有文化、出生背景较好、作风端正的青壮年,在拉萨组建了一支尼木书法队伍。这一队伍被命名为“尼木康”(“康”即“室”的意思),这一队伍的负责人叫元大。当时,“尼木康”的写字员们只要能完成每天的书写任务,就不用交纳其他任何税赋。从这些措施和做法中,我们能看出当时尼木书法的珍贵性。

       “普松”,藏语意为“山谷”。车出尼木县城往正北走十多公里便可到达普松乡普松村。

       少年学艺,立志成为尼木书法传承人

       巴珠拉日山下,一座藏式小院便是索朗扎西的家。

       院子不大,但被主人打理得井井有条。院子干净整洁,院中花草清新中透着秀丽,一看就知主人是一位十分有品味的人。

       一进门,索朗扎西就把我们往书房领。书房内堆满了藏文书籍。书籍中有的虽只是几页薄纸,但索朗扎西很是珍惜,视如珍宝。“不要小看就那么薄薄的几页,这些都是前辈尼木书法大家留下来了宝贝。”索朗扎西对记者介绍说。

       索朗扎西今年45岁,中等个子,皮肤黝黑中泛着光亮,鹅蛋脸,两眼虽小,但炯炯有神;八字胡,笑起来,白牙与黑须相映,显得十分俊朗

       索朗扎西17岁开始学习尼木书法,拜在本村尼木书法大家扎西多吉门下。

       学习尼木书法,一般从被称作“强心”的木板上用竹笔描摹开始。

       藏文为吞弥·桑布扎所创。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建立吐蕃王朝。青藏统一后,松赞干布派遣大臣吞弥·桑布扎带领16人,前往天竺(印度)和西域留学,拜婆罗门的倪静和拉热百森荣学习梵文和声明学。回藏后,仿照梵文和乌尔杜文,结合青藏高原古代文字创立了藏文,藏文书法艺术也由此诞生。并且确立了乌金(楷书体)和乌梅(行书体)两大书体,为藏文主要书写体。确定高山箭竹作为制作笔的原材料,以碳墨为主要书写颜料。

       据索朗扎西介绍,尼木书法的书写原料为一种称为“准嘛新”的墨水,由木料燃烧的烟雾凝成的烟雾块泡制后加入动物的脑浆搅拌均匀而制成。这样制成的墨水写出来的字体表面光滑、不易磨损,且保存时间长久。墨水中有时还要加入金粉、白银粉、铜粉、珍珠粉、玛瑙粉等珍贵原料,以提高书写作品的价值。

       从描摹开始,索朗扎西用了3年的时间学习藏文30个字母的书写。

       索朗扎西说,尼木书法讲究整齐、规范、漂亮;学好尼木书法,既靠老师教,更靠自己下苦功夫。

       在扎西多吉老师指导3年后,索朗扎西就开始归家“闭关修炼”,苦练尼木书法。

       青年有为,于布达拉宫抄写典籍中进步提高

       学以致用。书法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实用技艺。于实践中方能得到提高和进步。

图为尼木书法传承人索朗扎西在展示他刚刚写好的书法。

       学习尼木书法5年之后,索朗扎西迎来人生中难能可贵的学习提高机会。

       上世纪九十年代,布达拉宫中很多古代典籍由于年代久远,破损严重,亟待修缮。于是,自治区组织了很多能工巧匠组成了抢救小组,对这些浩如烟海的珍贵典籍进行抢救式整理。索朗扎西有幸加入到了其中。

       “造纸的、写字的、做墨水的都来了,都是各个行当的大家,我能参与其中真是太有幸了。”回想当初,索朗扎西不无感慨地说。

       据他回忆,当时“抢救小组”共有16个人,除去造纸、做墨汁的外,典籍抄写的有10个人。在这些人中他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因为年轻,所以他显得格外诚恳,不时向老师们请教,在同大家的工作、生活中索朗扎西受益匪浅,进步很快,终身难忘。

       在书法技艺提高的同时,于生活中索朗扎西也见了世面。在布达拉宫,索朗扎西第一次吃到了炒菜。第一次开“洋荤”,索朗扎西激动不已;吃饭时都不敢动筷子,不知道怎么吃,只得“邯郸学步”式的,看别人怎么吃,自己就怎么吃。

       在布达拉宫,索朗扎西整整待了3年。3年的时间里,他抄写了将近1米多高的典籍。藏文典籍大多写在长条型的纸上,写好后一张张排列好装订成册;或不装订,阅读时一张张翻看。

       3年下来,索朗扎西攒了不少积蓄。“写一张7元,一个月收入500元。3年下来,积攒了一两万元。一两万元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不会投资、也不会经营,都用来改善家里生活了。”索朗扎西不无遗憾地说。

       话虽这样说,但从布达拉宫回来后,索朗扎西确实“火”了,风光无限。“那时,县里开会,都请我去写横幅,管吃管住,还给钱,真挺风光的。现在是没有这样的机会了,都有电脑打印了。”索朗扎西说。

       至今,索朗扎西还记得,一次县里一个水利工程竣工,请他去写纪念碑文,吃了县里的“大餐”不说,还收入了100元,让他和家人着实高兴了很久。

       出名后,索朗扎西上了电视,名气更大了。索朗扎西至今仍记得那是2005年的事,自治区电视台《七色风》栏目采访了他。他成了村里第一个走上电视屏幕的人,着实“火”了一把。

       中年得志,且写且行走向人生发展的顶峰

       “学书法要甘于寂寞。只有静下心、沉住气才能把书法练好。”在“功成名就”的同时,索朗扎西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这些年,索朗扎西出去挣钱的时间少了,农闲之余,他总是一个人躲在屋里勤学苦练。

       他说,这些年,请他写字的人也多,经济收入多了,不用为生活发愁;但相反离自己定下的“将尼木书法发扬光大”的目标却越来越远了。

       “现在写一张纸,已经从过去的7元涨到五六十元了;过去一个月收入500元,现在一月能挣3000多元,但书法技艺水平的提高却慢了。”索朗扎西不无忧虑地说。

       他告诉记者,去年,他去日喀则帮人抄写经文,3个月就挣了一万多元。经济宽裕了,可谓吃穿不愁。

       虽说“吃穿不愁”,但索朗扎西却还是发愁。他愁:自己的入会申请怎么还没批下来。

       为了提高技艺,他于2013年初,把自己的代表作品交到了西藏藏文书法家协会,请求入会。

       “入会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更能获得更多学习进步的机会。西藏藏文书法家协会高手多,交流的机会也多。只有多交流,才能提高,才能将尼木书法发扬光大。”索朗扎西如是说。

       如今,申请就要批下来了,索朗扎西很是高兴。

       在高兴的同时,索朗扎西又有了新的忧愁:后继乏人,尼木书法发展困难。

       “带了两个徒弟。老大扎西,学了3年,说是写字挣不到钱,学驾驶开车去了。老二边巴,学了两年,也说挣不到钱,卖经幡去了。家里3个女儿,又都忙着上学,后继无人啊。”索朗扎西不无感慨地说。

       记者观察:

       尼木书法是西藏著名的古老艺术。按理说,随着受教育人群的增多,尼木书法理应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但会写字并不意味着就能写一手好书法。据调查,现在尼木县内能写尼木书法的人越来越少,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因此,建立和完善尼木书法学习和培养机制,使更多的青少年热爱学习尼木书法,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