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尼玛近照

       西德尼玛,青海人,藏族,国家一级导演,表演艺术家,影视编导,诗人,影视配音员,词作家,是藏族母语电视剧开创者。

        主要作品有电视剧《珊瑚项链》,电视连续剧《莫哇帕罗》,《等待》。电影《卓玛的项链》,《雪》,《风》,《丹珍桑姆》,《格桑的周末》,喜剧小品《等到雪山日出时》,《服饰》,《寻找》《相聚在雪山上》。《照相》。电视评说《鲁本门果》,《阿克登巴》等上百部。

        出版的诗集《雪域大盛典》,《众神的对话》,《西德尼玛诗歌精选》等。部分诗歌作品曾获得过中国网络文学诗歌特等奖,首届西藏文学诗歌金奖,全国青藏杯诗歌银奖,曲珍杯诗歌金奖等。

       编剧,导演,主演的多部电影,电视剧曾获过多项国内外最佳导演,最佳纪录片,最佳故事片,最佳创意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大奖。第九届亚太电影大奖最佳男演员奖提名奖。2015年亚洲最受关注的男演员奖。中国上海影评人男演员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提名奖等。

西德尼玛接受采访

       记者:您是一位当今在西藏很有名气的表演艺术家、诗人、影视导演,也是喜剧小品演员、词作家,影视配音等众多头衔的人物,请问您为何涉入这么多的艺术领域?

       西德尼玛:自身而言,我涉足这么多的艺术领域,首先是我喜欢这些艺术表现形式,且有着极大的兴趣。逐渐对这些兴趣不断地尝试和实践,在某些领域可能是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对其他一些艺术领域我还在学习和实践当中。现在我正在继续电影和电视剧、小品的表演,还创作剧本,也做导演,我觉得对各类艺术的学习和了解,无疑是从各方面提高自己艺术修养不可缺少的方式。

       记者:您被称为是藏语母语电视剧的开创者,这个你有什么看法?

       西德尼玛:说开创者,这个名字也许有些大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方面的事,这头衔按在我身上,确实让我满身的不自在。假如真的是这样,等我去世后再那样说就好了。(哈哈哈)

       记者:请问您创作的第一部部影视作品是什么,或者说哪部作品填补了藏语电视剧的空缺?

       西德尼玛: 那是2004年,我用藏文写了一部二十四页的剧本。就在那年冬季,我和当时在青海民族大学就读的学生,如今在青海电视台工作的主持人兼导演的多杰尖参二人去了我的家乡,亲自拍摄了这部单剧电视剧,片名为《珊瑚项链》。我俩拍摄时正当高原的隆冬季节,正是极度寒冷的时节,气温在零下25度。因为演员都是当地选的,没有表演经验,再加上因为寒冷,拍摄器材往往一打开,不能及时工作,为拍摄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经过十多天的努力,终于圆满完成了拍摄工作。那年的藏历年,这部电视剧在青海电视台藏语频道播映,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我在多卫康三地的朋友都发来信息说,看了你拍摄的这部电视剧,其中的剧情故事让大家不由地流泪。在我家乡的好多地方,我自己也亲自看见很多人感动流泪的情景。感动之余,我自己也对这部仅有四十分钟的电视剧对观众产生极大的艺术震撼力而惊奇。当时还有很多藏族专家学者称赞我做了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好事,但也有一些人质疑,说是过年过节是喜庆时刻,而你让大家充满悲伤,这不符合藏族人过年的习俗。说实在的,这个也是有着文化背景的,因为一个民族的心态跟传统是有着关系的,不管怎样,那部电视剧引起藏地的藏族为主的其他民族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首届中国西部大学生影像节获得了最佳导演和最佳艺术创意奖。同时,有关的藏族学者与众多观众发表了影评,认为《珊瑚项链》这部电视剧是藏族母语拍摄的国家级传媒播映的第一部电视剧,给予高度的关注,与这个话题有关的藏汉语文章也有很多见诸于报端杂志。这是我的第一部影视作品。

藏语电视剧《珊瑚项链》海报

       另外,我在2006年拍摄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对于藏学研究者或是喜欢藏族民间文学的人来说,没有人不晓得《说不完的故事》这部著名的藏族民间故事。这部经典民间故事集共有二十二个故事组成,其中有一个故事叫《猪头卦师》,讲述一位懒惰男人的人生故事,是一部喜剧笑话故事。我以这部故事作为主线,改编了一部共六集的电视连续剧,剧名为《莫登帕果》我自己主演其中的主角“猪头卦师”这个人物。

       这人为啥叫“猪头卦师”呢?他将一个干枯的猪头包在一块红布里骗人算卦,但有时候他的胡言乱语刚好却应验了,大家很惊奇,以为他是有着全知全能的神通,就叫他“猪头卦师”。如今,在藏区好多人也称呼我“猪头卦师”(哈哈哈)。

       这部六集的电视连续剧是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在国内用藏文编剧并拍摄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这部电视连续剧在电视台播映时,得到了多卫康各地藏族观众空前的欢迎。如此受到欢迎的原因,猪头卦师的故事在藏地家喻户晓,将这个故事通过影像展示,这是大家所始料未及的,也是将观众的期待得以实现的缘故。另外,整部电视剧用藏语母语在藏地实景拍摄,这应该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吧。

藏语电视连续剧《莫登帕果》海报

       虽然拍摄《莫登帕果》已经过了十多年,人们还会经常提起,还继续在观看。剧中的台词如“别刮风,别刮风!”、“有没有看见过一个牵着马的狗,背着枪的马,戴着帽子的狐狸?”已经像民间俗语那样,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

       时光一去多年了,但人们还谈论这部作品,还继续看这部作品。这对藏族观众来说已经成为百看不厌的经典作品了,这对于我来说,自己作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个莫大的光荣,也是值得骄傲事情。

       记者:目前您拍摄了一个叫翠松拉姆的牧羊姑娘的纪录片,是在哪儿拍摄的?也是在您的家乡吗?您的家乡在青藏高原的哪个地方?

       西德尼玛:是的,这部叫《翠松拉姆》的纪录片拍摄于我的家乡,我家乡是安多藏区的茫宗(贵南县)。在西宁市的东南部,离西宁市约一百五十多公里。我家乡有巍峨的雪山,清澈的河流,也有原始森林,是个自然环境无比秀美的地方。当地人从事牧业和农业,还有林业。

       记者:对您来说,家乡对于自己是不是最幸福的地方?自小到大您的家乡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西德尼玛:我们藏族有个谚语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有我的父母亲戚。从小被在家乡的文化氛围以及民俗传统熏陶,和理想一起在那儿长大,我特别喜欢自己的家乡。说起家乡的变化,家乡也像如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记者:据您介绍,您每次回到家乡,总会关注到翠松拉姆这个牧羊姑娘的生活状态,请问这是不是您想拍一部关于她的纪录片的缘故吗?如是那样,她的生存状态对于您来说为何显得重要?

       西德尼玛:《翠松拉姆》这部纪录片在美国一些著名的大学展映,得到了极大的关注,有些观众认为这是一部真实而纯粹的西藏影像,还有位专门研究藏族电影的教授给我说“今天,我看到了正真藏族电影,太棒了”

       总的说来,在如今这个时代,像翠松拉姆这种生活状态是很特别的,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一位无父无母的小姑娘为了自己的生活做出这样的努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她用坚强与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而是这个过程中投射出来的藏民族传统文化的某些信息。

       基于这些,我也是拍摄了这部纪录片。通过这样一个普通的生活状态中展示一个并不平凡的一个地域或是一个民族面对生活的态度和心态,这对于我来说是具有极大的价值,觉得是件很重要的事。

纪录电影《崔松拉姆》海报

       记者:翠松拉姆的生活状态和您的家庭或者父母的生活有些相似吗?

       西德尼玛:那个可能是两个方面吧,和她个人的人生和命运来比,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正在经历的有些生活状态是相似的。

       记者:请您谈谈您为啥要拍一部这样的纪录片,目的是什么?

       西德尼玛:拍摄《翠松拉姆》这部纪录片,一是想给大家讲述翠松拉姆这个小姑娘别样的人生。二是通过《翠松拉姆》这个纪录片,让那些熟悉我们的生活的那些人一次回忆的机会,给那些根本就不熟悉牧区生活的人,使他们从这种生活状态中得到很多有关的文化信息。三是透过这个及其平淡和平常的生活中,呈现给观众一个不平凡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

       记者:您在很多艺术领域有着明显的成就,但是,您为什么还要拍摄纪录片?您想让我查理失业吗?(哈哈哈)。

       西德尼玛:纪录片可以展现真实生活,不仅可以将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事不经过任何虚构和夸张来呈现外,有时候将自己想说的话和表现的思想也可以真实地表达出来。

       查理先生是美国著名的电影工作者,我拍摄电影没法使您失去工作,假如真会那样的话,那是我的才能(哈哈哈)。

       记者:请问在您过去的经验中,在哪部剧情片和纪录片中展现了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方式展现真实的生活?

       西德尼玛:剧情片是将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作为创作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和创造,塑造出一个新的人物、新的生活的,这个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是来自于那个故事,这也是生活,也是生活的真相。纪录片没有虚构和再创造,是真实的人和生活故事。虽然呈现的方式不一样,但最终的目的却是一样的。

       记者:请问为什么说西藏人的生活必须由西藏人自己来叙述?您觉得当今的西藏电影工作者的责任是什么?

       西德尼玛:西藏人的生活肯定是谁都可以叙述,谁都可以作为文学素材的。但是,我认为如果一位藏族的学者或者文学艺术家,他对自己民族的生活,还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生活状态,生活习俗,思维习惯,以及对这个民族的价值观等各方面是了如指掌的。他说的话无疑是准确的,他的作品也会是真实的,他的责任也应该是真诚的。

       记者:您是电影《塔洛》的男主角,之前您是一位喜剧演员,而塔洛是一个悲剧人物。请问您在表演塔洛时是在这方面是怎么处理的?

       西德尼玛:从我以往的表演来说,大多数都是喜剧人物。塔洛这个人物从戏剧角度来说是一位悲剧人物,属于严肃性的角色。作为喜剧演员忽然要演一个悲剧人物,人物塑造的表演方式上有些难度的。但是,一个合格的演员假如定型在一个类型,我觉得是不对的。你能够在表演中驾驭生活中身份不一样,年龄不一样,思维方式不一样,性格不一样的人物是表演最起码的基础。

       实际上在塑造塔洛这个角色时,得到导演万玛才旦的细心指导和面对面的真诚交流,这为完美演绎这个角色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说实话,我很喜欢塔洛这个角色,在短短的时间里,电影《塔洛》获得了国内外电影节的好几个奖项。我本人也获得第三十四届亚洲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提名奖,2015年亚洲最佳男演员奖,以及第三十四届中国上海电影节影评人最佳男演员奖,第23届中国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提名奖等多种奖项和荣誉。

电影《塔洛》剧照之一

       记者:拍摄电影《塔洛》的时候,您将留了很多年的长发理成了光头,据说这件事在藏区有过不小的轰动,请说说关于您的长发的有关趣闻怎么样?

       西德尼玛:是的。由于电影《塔洛》的剧情和人物的需要,我留了二十多年的长发一下地理光了。说实在的,我对这事曾经有过顾虑,原因是我这头长发中有我曾经生活中无法忘记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

       比如,多年以前的有一天,有个女孩居然寻找我来到了我们的单位。后来,据她说她有一次在街上看到一个留着长发而特别的小伙子,那个小伙子的形象在她的心里久久不能抹去,那个小伙子也成了她喜欢的第一个男人,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这个男人,那个男人就是我。她慢慢打听并找到了我,后来我们成了朋友,然后也产生了感情。刚好当时我离婚不久,我们虽然有了组建家庭的想法,但她在西藏山南地区,我在青海安多工作,相隔太远而没能走在一起,这是我这个长发的爱情故事。另外,那时候我的周围留长发的人很少,社会上对我的长发讽刺挖苦甚至贬低的人也不少,而且那时干工作时还会对长发青年多有说辞。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我把几首诗作寄给某个杂志社,后来据说编辑和一些主编还没看我的作品,就说看那人的长发和不待人见的样子,他也不可能写出好的诗歌的,就连看都没看丢下了。那个情景,如今想来可笑而可悲。

       但是,有时候我在文学上取得好的成绩时,也有对我的长发给予赞美的人,说那是艺术家的气质。总之,细说我长发的历史肯定是包含了悲喜爱三者交加的很好的故事素材。

       因为那些原因,为拍摄电影《塔洛》把我的长发理成光头时,我心里有种无法言说的感受。但是,为艺术而付出是应该的。

       记者:在您看来,电影将人与人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产生什么影响?

       西德尼玛:电影影响人与人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很重要的媒介。任何事情在传播过程中,文字比语言有力量,影像比文字更有力。文字、语言和影像三者结合的一部作品,会给对方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记者:欣赏您的作品可以看出,您把藏文化传承和传播作为最重要的主题。比如,牧羊女翠松拉姆的日常故事中就可折射很多传统文化的影子,这些跟您的家庭故事有着某些联系吗?

       西德尼玛:从文化角度有着联系的。

       记者:您的很多作品以女性人物和女性生活为主题,您将女性的生活作为重点来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西德尼玛:女性是成就各种作品的源泉,我的很多作品里因为有了女人就有了爱,有了爱才使世间的生活充满了意义。尤其是,在女人的喜怒哀乐中可以彰显一种文化的底蕴,洞察对生活的向往,探究出人生最根本的真理。

       记者:在很多西方国家,说起西藏主要从宗教信仰上的认识,其他方面不会太关注和重视,而您的作品中恰恰关注了社会生活方面。

       西德尼玛:几乎每个藏族人都是佛教徒,但并不是人人都是佛教修行者,这有很大的区别。我的很多作品中并没有仅仅说宗教,说了也很难理解的。我在表达藏族社会中,宗教以及生活中的民俗文化传统,对于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催生怎样的价值。

       记者:您的作品和您的生活有联系吗?是不是通过这些作品将自己的真实生活向对方传达出去?

       西德尼玛:我的很多作品中,表达了我自己的人生观、理想、愿望等,而且也呈现了现实生活中我自己的某些经历。

       记者:您的很多作品在冬天拍摄,这有什么其他原因吗?

       西德尼玛:的确是这样的。我的很多作品的时间都在冬季,冬季让我的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注入活力,辅助加深自己内心的痛楚和感受,以此影响作品的深度。

       记者:藏区电影院多吗?据说很多藏族人通过光盘和电视等媒介看电影,很少走进影院看电影,通过这些渠道看电影,他们对电影的感受如何?

       西德尼玛:目前在藏区电影院还是很少,大多数观众是通过光盘、电脑、电视等观看电影。但不管任何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和通过光盘、电脑等途径看电影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众人皆知的事。

       记者:藏族有没有民间聚会的节庆习俗?

       西德尼玛:(哈哈哈)藏族是传统节日和节庆最多的民族之一,因而藏族的传统歌舞、赛马射箭、祭山祭湖等节庆在世界上算是小有名气,也由此很多人通过这些节庆认识了藏族这个民族。让我一一细说这些节日时间上也不允许,再说了也不必讲这么多,我想您也估计是属于这一类的人。当然,你要深度了解藏族的这些节日习俗,是需要一些岁月了解的,因为藏族的这些节日里面,每一个都蕴含着深广而丰富的民间文化传统。

       记者:你们藏族有没有影视以及现代艺术行业领域的专有术语?

       西德尼玛:对于藏族来说,电影和电视剧,还有现代艺术行业都是正在发展阶段,因而与此有关的新名词术语也是从无到有,逐步完善中。

       记者:老师您是不是喜欢城市生活?您的很多作品中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某些联系,这方面您有什么看法?

       西德尼玛:实际上我不是很喜欢城市生活,但由于我的工作和艺术创作的缘故,我不得不在城市生活。我的很多作品里表达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究其原因,在如今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碰撞和矛盾已经无可避免,由此而产生某些文化的消亡是值得关注的,因此我的电视剧、电影、诗歌、小品中多涉及到这类题材。

       记者:您创作的这些艺术作品,最终的发行和传播地依然是民间,这是为什么?

       西德尼玛:我的作品对于如何审视这个时代的观念,我已经在前面的谈话里有所涉及。我的作品大多数是母语作品,其目的显然也是考虑熟知藏语和藏文群体为目标的。是鼓励他们以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步入现代文明的道路的这种思想意识。从大的方面说这种渠道过于狭窄,我更希望能传播到世界各地各民族面前,让他们也了解藏族有着怎样的文化传统,能这样就更好了。

       记者:对于您来说,您在电影和电视剧、小品表演上已经成了为开创者和榜样式的人物,为此您能不能介绍一下?

       西德尼玛:说我在艺术方面是榜样式的人物,这个名头对我来说也不适合的。藏族有众多优秀的艺术家和演员,我一直以他们为榜样来提高自己的。

       记者:您以后在电影或是艺术创作有什么计划?请问未来您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哪方面?

       西德尼玛:未来的计划虽说还没有具体制定,我想我的主要精力还是会继续放在目前我正在努力的这些艺术创作领域中,这也一直以来是我的想法。

       记者:最后,为了这次的缘分,老师您是否在现场演唱一首藏族民歌或者朗诵一首诗歌来结束采访?

       西德尼玛:可以,在远离家乡来到遥远的美国,唱一首自己藏族民歌,对于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对你们来说也是很想感受的事情。但我不是歌手,也不太会唱歌,我希望大家不会太失望。(唱安多民歌)。

       … … …

       记者:谢谢您,实在是有着别样的感受。

       西德尼玛:谢谢大家,谢谢查理先生,谢谢翻译索南先生。

       2016年4月18日于美国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