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0年左右,热振羌姆兴起于林周县热振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随着藏传佛教的弘扬和发展,这种宗教舞蹈艺术也得到了相应的丰富和完善。并以其独特的舞蹈方式,别具一格的服装样式,铿锵悠长的唱腔,受到当地和其它各县区广大藏族信教群众的欢迎。
  越野车向北行驶,翻越于横亘在林周中部海拔4845米高的恰拉山,地势渐高,鸟踪渐稀。随着车轮不断滚动,开阔的视野也一点一点变得狭窄起来。思绪却按捺不住早已飞扬:

  公元1840年,一个名叫钦则旺布的僧人,不畏风尘,走遍卫藏(今拉萨、日喀则一带)腹地,将藏传佛教各派系的主要圣迹脉络分明地记载在《卫藏道场胜迹志》里,这部古书记载的第一个寺院就是“佛的阿兰若降热振寺”……
  越过一座座荒凉的大山,经过近4小时的颠簸,终于看到一棵棵苍翠的柏树,由小到大,由疏到密,“肩并肩”地挺立在热振藏布北岸海拔4300米的高山上。其间,各类野禽,或啾啾鸣唱,悦耳动听,或漫步飞跃,悠然自得。山脚下,蜿蜒碧绿的热振藏布,一路欢快奔腾。
  千年古柏,千年古寺,也许这就是仲敦巴在建寺之初的设计吧!
  这里确实是一处人间妙境,古柏参天,溪水潺潺,自然景观格外秀丽,是修行禅定的理想净地,更因历代热振活佛弘扬佛法,功德彪炳,成为一座著名的爱国寺庙。
  眼下,正进行大规模维修重建的热振寺游客并不多。来的多数都是一大家子或一个村子的人,开着彩旗飘展的大卡车或是合租一辆中巴车结伴朝拜。朝拜的人群总是欢快而又安静,走到哪儿都把空气搅热似乎又悄无声息,但眼神里却透着幸福的光。
  钟灵毓秀:“热振寺是一座千年古寺,正是在这片肥沃的土地孕育出热振羌姆这朵艺术奇葩。”
  遵循着庄严肃穆的鼓乐声,记者来到大殿前的广场。原来,这里数十名喇嘛正手持法器踏着节拍按照一定的顺序跳舞。
  “他们正在排练的就是热振羌姆。”随行的林周县文化局副主任边巴索朗告诉记者。
  谈话间,一位中年喇嘛迎上来。他就是热振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金巴坚参,也是热振羌姆的负责人。
  迎着山间微微春风,随着金巴坚参的娓娓讲述,就在这大殿前的广场,热振羌姆的前世今生渐渐清晰:
  热振羌姆有900多年历史,属于噶当派四供之一的外供,是瑜伽师阿密强久仁青的创举。据说,原本只有一项跳神形式,到嘉庆二十年,清中央政府授权热振呼图克掌管热振寺,一个夜晚,热振活佛梦见了神在跳舞,从此,他便在原有一个跳神节目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跳神节目。
  总之,经过若干年的演变发展,现今热振寺的外供跳神增加到十二项,内容极其丰富。
  “另外,热振羌姆在表演中始终有乐队伴奏,乐器包括长号、唢呐、海螺、长柄鼓、背鼓、铜钹、法铃等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乐队要按曲谱来演奏,敲鼓与吹奏也十分讲究技巧。”金巴坚参指了指面前的乐器说,乐队中外形最为抢眼的长号就是西藏特有的乐器,在表演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八、九世纪印度高僧阿底峡尊者来到西藏阿里地区的古格王朝,与当地的两位活佛共同发明了这种长号。这种长号是由铜、银、金等各种金属制成,人们只有在西藏能看到。”
  “总之,热振羌姆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重大的价值。首先在宗教方面,它将佛教真言、佛理变换为舞蹈和唱词,大量应用格言、谣谚和成语,以加入音乐的形式,在固定的时间,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演出,为藏传佛教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在艺术方面,它所具有的独特舞蹈方式,别具一格的服装样式,铿锵悠长的唱腔,也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跳神方式,这些都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和欣赏价值。同时,由于受到严格的宗教神规制约,热振羌姆在发展过程中较少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从表演内容到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风貌。”
  静静地讲述中,透露出对这项千年技艺的浓浓深情。
  万源同宗:“虽然每个寺庙的羌姆形式不同,但意愿都是为众生消灾驱邪、祈祷福寿吉祥。”
  金巴坚参告诉记者,热振羌姆每年都要表演很多次,像藏历1月14、15日的“恰达曲巴” ,2月14、15日的“库优曲巴”,7月14、15的“美朵曲巴”,10月14、15日的“娘珠曲巴”等都会跳。其中藏历羊年7月15日的表演最为盛大。
  金巴坚参说,在热振寺的西侧有一个著名的“帕邦当” (“帕邦”意为巨大的石头,“当”意为草坪或坝子),被僧俗等称为“圣道”。藏族民间传说,每逢藏历羊年7月15日,密集空行母荼吉尼、卡珠玛、桑瓦益西等十万天女下凡,并在此设坛集会超度众生。因而,在历史上形成了这个传统的节日。这天,各地的善男信女,千里迢迢云集在这块美丽的磐石草场上,敬献各种供品,念经诵咒,祈祷平安昌盛,百业兴旺,功德圆满。
  著名的热振“帕邦当廓节”,最初也只是纯宗教性的转经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除宗教活动外农牧民还进行各类商品交换,开展文娱活动的综合性节日。届时,漫山古柏掩映中的热振寺将升腾起浓烈的节日气氛,千余座五彩藏式帐篷绵延数公里。
  金巴坚参告诉记者,热振羌姆表演的扮演者其实就是他所修炼的护法神,他们在为百姓除魔祛灾,祈求世界和平。
  说到这里,金巴坚参颇有兴趣地给大家讲起热振羌姆更为流长的渊源:
  “羌姆”,在藏语中本是个动词,意为“跳”或“舞”,最初它和宗教并无瓜葛,但长期以来被特指各种形式的寺院宗教舞蹈,因此,久而久之便成为宗教舞蹈的代名词。
  平生夙愿:“作为一名爱国寺庙的僧人,更有责任、有义务把民族的文化好好的传承下去。”
  谈起自己的学艺过程,金巴坚参不仅感慨万千,把思绪再次拉入往事中。
  熟知热振羌姆的老喇嘛相继去世,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年轻的喇嘛中在技艺上很少能独树一帜,难以继承和发展。为此,桑杰克尊、益西朗真等老一辈喇嘛开始踏上保护热振羌姆的征程。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热振寺全寺上下共同的努力下,热振羌姆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新老传授。“表演时必须掌握多种技艺,这些技艺通过身态、语态和意态,将护法神的慈悲和愤怒表达出来。这时的表演者不再是自己,而是一名真正的护法神。”金巴坚参说。
  当时,年轻的金巴坚参也在被选之列。多年的修行和老师们的教导,也让他一步步走向羌姆的深奥之处。虽然佛教的真谛他不可言表,但它蕴含在羌姆舞蹈中的一招一式已深深刻在他的心中。
  “经过热振寺僧人一代代传承至今,热振羌姆已传承了十三代,目前从事演出的人员有40多人,其中10人为专门的乐队成员,演出所穿服饰齐全,乐器和服饰全部都经历了上百年的沧桑,具有很高的文物和历史价值。作为一座爱国寺庙的僧人。我们更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下去。”18岁出家,入佛门近30年,如今,热振羌姆已成为金巴坚参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记者观察:
  “非遗”的保护工作需要多方努力,在经济腾飞的背后,我们更应该关注民族文化的“本”,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好地继承发展下去。希望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保护措施,加大培训力度,达到管理与保护并举,确保热振羌姆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