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玛尼石刻

拓印玛尼石刻

攀岩调查保护文物

 

  迪庆高原地广人稀,境内的金沙江水流湍急,澜沧江峡谷地势险恶,荒原密林人迹罕至。州内的文物古迹大多分布在雪山峡谷和崇山峻岭之间,很多地方不通公路,工作环境十分恶劣,迪庆州文物管理所所长李钢带领他的同事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一干就是18年。

干文物工作有使命意识和责任感

  李钢从事文物工作几十年,他常说,“文物工作者要有使命意识和责任感”。

  当大多数迪庆人对什么是“文物”还尚不完全了解的时候,李钢就凭着历史使命和对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热爱,不分冬夏春秋,奔走于迪庆高原的雪山峡谷之间,为的是能及时挖掘抢救迪庆先民们遗留下来的文物遗存。

  他凭着一颗恒心、一份坚持,本着客观求实、科学严谨的态度,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爬雪山穿林海,涉江河踏荒原,足迹踏遍全州的山山水水,揭开了一段又一段迪庆尘封的历史迷雾,填补了一项又一项迪庆文物事业的空白。同行们评价他是一听到文物线索就双眼放绿光,无论环境如何艰险、路途怎样遥远都要到现场探个究竟、看个明白的“穿山甲”,而接触过他的各族群众则称他是“雪域高原寻珍护宝人”。

跋涉于雪山峡谷间

  从一间办公室、一部电话、一位职工、三百多册图书杂志的家当起步,李钢开始了迪庆文物事业艰难的跋涉。

  为了能够科学的鉴定一个地方的文物,带回第一手的文物田野资料,李钢带领一批批年轻人常年累月穿行在迪庆的高山深谷间。曾有朋友调侃李钢,说他的时间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在野外,剩余的时间在办公室。

  正是凭着执著的追求,18年来李钢主持并参与了迪庆所有重大的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工作。他先后组织推荐了11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2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3项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项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他先后争取经费近千万元,主持完成了中心镇公堂等8个项目的25期维修工程,使一大批濒临损毁的文物古迹得到了抢救保护。他还先后主持并参与了东旺石棺墓、中甸草原早更新世动物化石、小中甸高原旧石器、居日河遗址等15个田野项目的考古发掘工作。

  从2005年开始,李钢全身心地投入了迪庆州第二次文物普查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其间李钢带领普查队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从干热河谷到皑皑雪山,从荆棘密林到荒芜草原,冒严寒顶酷暑,7年来,共完成了全州29个乡镇、188个村民委员会和2115个自然村(全州共2193个自然村)的实地文物调查工作,乡镇和村民委员会覆盖率为100℅,自然村覆盖率为96℅,全州共登记文物点299项,其中新发现249项,复查50项。通过普查挖掘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文物点,基本摸清了全州的文物家底。其中的“阿墩子古道”和“迪庆州人民政府旧址”分别入选国家文物局2008年和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

踏雪寻珍

陪同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视察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心镇公堂

  探索文物工作新思路

  十多年的文物保护工作让李钢感触很深,他经常在全所大会上强调:干文物工作要找准定位,突出特点,当仁不让,有“为”才有“位”,文管所要跳出封闭的“文物”小圈子,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文物工作大环境,才能促进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联系和团结文物保护的社会力量,李钢组织成立了“迪庆文物保护学会”的民间组织,其中既有文物、博物馆的专业人员,更有地方史、藏学家和东巴文化学者,也有国外非政府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人士及活佛高僧等。这些社会力量的投入促进了迪庆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在文物普查中根据普查的不同区域和对象聘请地方史、藏学、佛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先后有6位系统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普查工作。

  金沙江岩画的调查是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李钢在整个文物普查中最艰险的一次田野考查经历。金沙江岩画分布于香格里拉县东南的金沙江沿岸长约200公里,宽约60公里的范围内,包括渣日岩画、洛吉岩画和车轴岩画。在发现岩画之前,除了勇敢的猎人外这一带极少有人类活动,因为多处岩画都位于金沙江峡谷深处,要不描绘在偏远的洞壁上,要不镌刻在峭壁悬河边,这一带的遥远偏僻可以用人迹罕至来形容,恶劣的气候条件、险要的地理环境都是严峻的挑战,然而李钢却以敏锐的专业眼光断定这是可以在世界岩画界独树一帜的珍贵文化遗产,值得用自己的一生甚至生命去探寻。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后,李钢建议把金沙江岩画调查作为云南省重点普查项目,并先后14次组织并参与了金沙江岩画的调查,不但考察了迪庆境内的岩画点,还调查了丽江境内的大部分岩画点,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行业内外的极大关注,同时也吸引了澳大利亚岩画专家的眼球,促成了与澳大利亚岩画学者合作的金沙江岩画研究课题,使金沙江岩画的研究处于较高的平台,具备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其研究成果直接在国际权威的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功夫不负有心人,金沙江岩画的发现不仅为中国乃至世界岩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本,为云南原始艺术史和滇西北史前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金沙江岩画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2007年初,李钢毅然接受了州政府交给的主持建设“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的任务,建馆期间他可以说是孤军奋战,从建设方案编制、陈列内容设计大纲撰写、馆舍建设的施工管理、机构设置、人员招聘等均由他一人负责完成。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新馆的内容设计大纲,此后,便全身心地投入了新馆舍的建设当中,除了负责基本建设的现场施工管理外,还要落实红军长征博物馆的机构、讲解员等软件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吃住在工地上,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没有休过一天星期天和节假日,经过五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红军长征博物馆于8月20号建成开馆,创造了省内博物馆建设周期最短的纪录。红军长征博物馆富有特色的展示和科学有序的管理模式使其在开馆伊始就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成为迪庆州红色旅游的龙头项目。

  近年来,迪庆州文物工作异军突起,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藏区富有特色且成果丰硕的一个重要区域,这与李钢一直探索符合迪庆文物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是分不开的。


收集文物资料

调查金沙江岩画

论著

荣誉化做事业新起点

  李钢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凭着对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热爱和执著,在承担繁重的管理和业务工作情况下,仍不放松学术研究,带头撰写科研论文,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学术造诣。 20余年竟积累了100余万字的资料和80多篇文稿,发表30多篇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同时他鼓励业务人员多出成果并辅导和帮助同事搞科研,亲自修改同事们的科研论文,有的文章进行了大量的修改,但自己从不署名,表现出极高的职业道德和修养。

  州市一级文博单位人员承担的业务工作十分繁杂、专业分工不明显,科研环境较差,但李钢做到沉得下来,钻得进去、深得下去。20多年来,李钢一直坚守着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成长为当地社科界的知名专家、文博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基层文博领导干部,也是我省藏区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金沙江岩画和茶马古道研究等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先后有30余篇论文分别发表在美国《考古》、英国《剑桥考古》、《国际博物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学报》等刊物上,编著有《迪庆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文集》、《三江并流地区考古暨民族关系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3本专著,可谓硕果累累。

  在家人眼里他是顾大家舍小家的典范,在朋友眼里他是只知工作不懂休息的“老古董”,在同事眼里他是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工作狂,作为一所之长,在全体职工眼里他是一位严格的领导也是一位和蔼可亲、对职工无微不至关心的老师。

  几年来,李钢的工作得到了各族群众的赞誉,同时也蠃得了单位职工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2005年3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10月,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0年1月,荣获“云南省基层文化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6月荣获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突出贡献个人奖”。

  面对成绩,李钢并没有沾沾自喜,因为过去的成绩在他看来只是一个新起点的开始。年过半百的他继续用他的智慧用他的执著用他对家乡的深情,把对文物事业的爱播洒在雪山草原间,为迪庆文物美好的明天继续奋斗着……

                          迪庆州文物管理所 杨秀芸

踏雪寻珍

陪同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视察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心镇公堂

  探索文物工作新思路

  十多年的文物保护工作让李钢感触很深,他经常在全所大会上强调:干文物工作要找准定位,突出特点,当仁不让,有“为”才有“位”,文管所要跳出封闭的“文物”小圈子,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文物工作大环境,才能促进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联系和团结文物保护的社会力量,李钢组织成立了“迪庆文物保护学会”的民间组织,其中既有文物、博物馆的专业人员,更有地方史、藏学家和东巴文化学者,也有国外非政府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人士及活佛高僧等。这些社会力量的投入促进了迪庆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在文物普查中根据普查的不同区域和对象聘请地方史、藏学、佛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先后有6位系统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普查工作。

  金沙江岩画的调查是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李钢在整个文物普查中最艰险的一次田野考查经历。金沙江岩画分布于香格里拉县东南的金沙江沿岸长约200公里,宽约60公里的范围内,包括渣日岩画、洛吉岩画和车轴岩画。在发现岩画之前,除了勇敢的猎人外这一带极少有人类活动,因为多处岩画都位于金沙江峡谷深处,要不描绘在偏远的洞壁上,要不镌刻在峭壁悬河边,这一带的遥远偏僻可以用人迹罕至来形容,恶劣的气候条件、险要的地理环境都是严峻的挑战,然而李钢却以敏锐的专业眼光断定这是可以在世界岩画界独树一帜的珍贵文化遗产,值得用自己的一生甚至生命去探寻。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后,李钢建议把金沙江岩画调查作为云南省重点普查项目,并先后14次组织并参与了金沙江岩画的调查,不但考察了迪庆境内的岩画点,还调查了丽江境内的大部分岩画点,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行业内外的极大关注,同时也吸引了澳大利亚岩画专家的眼球,促成了与澳大利亚岩画学者合作的金沙江岩画研究课题,使金沙江岩画的研究处于较高的平台,具备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其研究成果直接在国际权威的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功夫不负有心人,金沙江岩画的发现不仅为中国乃至世界岩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本,为云南原始艺术史和滇西北史前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金沙江岩画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2007年初,李钢毅然接受了州政府交给的主持建设“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的任务,建馆期间他可以说是孤军奋战,从建设方案编制、陈列内容设计大纲撰写、馆舍建设的施工管理、机构设置、人员招聘等均由他一人负责完成。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新馆的内容设计大纲,此后,便全身心地投入了新馆舍的建设当中,除了负责基本建设的现场施工管理外,还要落实红军长征博物馆的机构、讲解员等软件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吃住在工地上,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没有休过一天星期天和节假日,经过五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红军长征博物馆于8月20号建成开馆,创造了省内博物馆建设周期最短的纪录。红军长征博物馆富有特色的展示和科学有序的管理模式使其在开馆伊始就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成为迪庆州红色旅游的龙头项目。

  近年来,迪庆州文物工作异军突起,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藏区富有特色且成果丰硕的一个重要区域,这与李钢一直探索符合迪庆文物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是分不开的。


收集文物资料

调查金沙江岩画

论著

荣誉化做事业新起点

  李钢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凭着对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热爱和执著,在承担繁重的管理和业务工作情况下,仍不放松学术研究,带头撰写科研论文,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学术造诣。 20余年竟积累了100余万字的资料和80多篇文稿,发表30多篇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同时他鼓励业务人员多出成果并辅导和帮助同事搞科研,亲自修改同事们的科研论文,有的文章进行了大量的修改,但自己从不署名,表现出极高的职业道德和修养。

  州市一级文博单位人员承担的业务工作十分繁杂、专业分工不明显,科研环境较差,但李钢做到沉得下来,钻得进去、深得下去。20多年来,李钢一直坚守着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成长为当地社科界的知名专家、文博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基层文博领导干部,也是我省藏区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金沙江岩画和茶马古道研究等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先后有30余篇论文分别发表在美国《考古》、英国《剑桥考古》、《国际博物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学报》等刊物上,编著有《迪庆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文集》、《三江并流地区考古暨民族关系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3本专著,可谓硕果累累。

  在家人眼里他是顾大家舍小家的典范,在朋友眼里他是只知工作不懂休息的“老古董”,在同事眼里他是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工作狂,作为一所之长,在全体职工眼里他是一位严格的领导也是一位和蔼可亲、对职工无微不至关心的老师。

  几年来,李钢的工作得到了各族群众的赞誉,同时也蠃得了单位职工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2005年3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10月,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0年1月,荣获“云南省基层文化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6月荣获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突出贡献个人奖”。

  面对成绩,李钢并没有沾沾自喜,因为过去的成绩在他看来只是一个新起点的开始。年过半百的他继续用他的智慧用他的执著用他对家乡的深情,把对文物事业的爱播洒在雪山草原间,为迪庆文物美好的明天继续奋斗着……

                          迪庆州文物管理所 杨秀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