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似锦江畔的柔柳,温柔有情;若冰山上的雪莲,坚毅高洁。本是繁华都市弱女子,只因偶然的藏区行拨动了爱的琴弦,她毅然滞留偏僻荒凉地,支教三年整……”

  2007年11月18日,成都市石室联中十周年庆典上,一位34岁的普通女教师获得了这样的赞誉,当选为“感动联中十大人物”之一。

  她就是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曾在石室联中执教12年的女教师谢晓君。2003年,她带着年仅3岁的女儿,到500公里外的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的“西康福利学校”支教。2006年8月,一座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今年2月,她甚至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并表示“一辈子呆在这儿。”

  放弃曾在繁华都市中的一切,淡定从容地安家雪山下,谢晓君不同于常人常理的人生追求,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从11月21日到27日,在整整7天的采访中,本报记者近距离感受到了她那颗高洁美丽的心。

  有人说,她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晒,它开得愈灿烂。

  雪山脚下 有位成都女教师

  “是这里的纯净吸引了我。天永远这么蓝,孩子是那么的尊敬老师,对知识的渴望是那么的强烈……我是爱上了这个地方,爱上了这里的孩子”

  康定县塔公乡多饶干目村,距成都约500公里,海拔4100米。

  11月22日,在成都还是暖阳频出的时候,塔公草原深处的多饶干目村,迎来又一场大雪,天地茫茫一片。在终年积雪的雅姆神山怀抱中,一个山势平坦的山坡上,四排的活动房屋和一顶白色帐篷倚势而建,这就是康定最大的寄宿学校“木雅祖庆”简单的校舍。

  时针指向清晨6点,牧民家的牦牛都还在睡着觉,最下一排房子窄窄的窗户里已经透出了灯光。120号女教师寝室的门刚一开,夹着雪花的寒风就一股脑儿地钻了进去。

  草原冬季的风吹得皮肤生疼。屋子里的5位女老师本想刷牙,可凉水在昨晚又被冻成了冰疙瘩,只得作罢。女老师逐一走出门来,谢晓君不得不缩紧了脖子,下意识地用手扯住红色羽绒服的衣领,这让身高不过1米6的她显得更瘦小。

  吃过馒头和稀饭,谢晓君径直朝山坡最上那排活动房走去。零下7、8度的低温,冰霜早就将浅草地裹得坚硬滑溜,每一次下脚都得很小心。

  6:30,早自习的课铃刚响过,谢晓君就站在了教室里。三年级一班和特殊班相邻,70多个孩子是她的学生。“格拉!格拉!(藏语:老师好)”娃娃们走过她身边,都轻声地问候。当山坡下早起的牧民打开牦牛圈的栅栏,“木雅祖庆”教室里的朗朗读书声,已被大风带出好远了。

  去年8月1日,作为康定县第一座寄宿制学校,为贫困失学娃娃而创建的“木雅祖庆”诞生在这山凹里。一年多过去,它已经成为了康定县最大的寄宿制学校,600个7岁到20岁的牧民子女在这里学习小学课程。塔公草原地广人稀,像城里孩子每天上下学是根本不可能的,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木雅祖庆”是一个家,娃娃们的吃喝拉撒睡,老师们都得照料着。谢晓君和62位教职员工是老师,是家长,更像保姆。

  学校的老师里,谢晓君是最特殊的。1991年她从家乡大竹考入四川音乐学院,1995年毕业后分到成都石室联中任音乐老师。2003年她突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带着年仅3岁的女儿来到塔公“西康福利学校”支教,当起了孤儿们的老师。去年,谢晓君又主动来到条件更为艰苦的“木雅祖庆”学校。今年2月,谢晓君将工作关系调至康定县教育局,成为“木雅祖庆”的一名公办教师。

  保留工作关系,拿原单位工资,一样可以继续支教,谢晓君“不留后路”的举动让旁人很难理解,“联中的领导也很理解我、支持我,但我又害怕亏欠了联中的娃娃,把关系调过来就安心了。”

  三年级一班和特殊班的好多孩子都还不知道,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谢老师其实是音乐教师出身。从联中到“西康福利学校”,再到“木雅祖庆”,谢晓君前后担任过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每一次变动,谢晓君都得从头学过再来。

  从成都到塔公,谢晓君不知多少次被人问起:为什么放弃成都的一切到雪山来?“是这里的纯净吸引了我。天永远这么蓝,孩子是那么的尊敬老师,对知识的渴望是那么的强烈,我是爱上了这个地方,爱上了这里的孩子。”

  让她最初接触塔公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丈夫——“西康福利学校”日常工作负责人胡忠。

  丈夫设“计” 妻子千里支教

  一名8个月大的畸形孤儿被人抛弃在西康福利学校门口,刚为女儿断奶的谢晓君看着还在襁褓中的孤儿好不心疼,当即默默地为孤儿喂奶

  福利学校修建在清澈的塔公河边,学校占地50多亩,包括一个操场、一个篮球场和一个钢架阳光棚。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一日三餐,老师和孤儿都是在一起的,饭菜没有任何差异。吃完饭,孩子们会自觉将桌面和碗筷清洗干净。没有所谓的几点一线,胡忠随时都在整个学校“溜达”着。

  “西康福利学校”是甘孜州第一所全免费、寄宿制的民办福利学校,早在1997年学校创办之前,胡忠就了解到塔公极其匮乏教育资源的情况,“当时就有了想到塔公当一名志愿者的念头。”

  胡忠与谢晓君在石室联中相识相知,尽管新婚时两人就同立下 “希望这个家对其他人有所帮助”的志愿,但胡忠很清楚离开谢晓君到塔公意味着什么。

  担心谢晓君不同意,2000年女儿出生后不久,胡忠刻意安排了一次“十一”家庭旅行,目的地就是塔公。那几天,一名8个月大的畸形孤儿被人抛弃在福利学校门口,刚为女儿断奶的谢晓君看着还在襁褓中的孤儿好不心疼,当即默默地为孤儿喂奶。

  旅行结束,两口子在回成都的车上久久沉默,车就快驶出白雪皑皑的折多山,胡忠红着眼圈冲谢晓君说:“我想来。”似乎已在预料中,谢晓君一把抓住丈夫的手:“你来吧,我支持你。”

  辞去化学教师一职,胡忠以志愿者身份到西康福利学校当了名数学老师,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临别那天,谢晓君一路流着泪把丈夫送到康定折多山口。

  “和他比,我其实是个依赖性很强的人。”谢晓君家住九里堤,胡忠离开后,她常常在晚上十一二点长途话费便宜的时候,跑到附近公用电话亭给丈夫打去电话。所有的假期,谢晓君都会朝塔公跑,跟福利学校的孤儿们接触越来越多,谢晓君产生了无比强烈的愿望:到塔公去!

  2003年,带着才3岁的小女儿,谢晓君来到西康福利学校支教。

  从头再来 音乐老师教汉语

  谢晓君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位置,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

  没有职称、没有排名、没有补课费……福利学校找不到任何的功利。谢晓君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城市里的物质、人事,很多复杂的事情就像蚕茧一样束缚着你,而塔公完全不同,在这里心灵可以被释放。”

  谢晓君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顶替离开了的支教老师,“这里没有孩子来适应你,只有老师适应孩子,只要对孩子有用,我就去学。”

  2006年8月1日,“木雅祖庆”学校在比塔公乡海拔都还高200米的多饶干目村成立,没有丁点儿犹豫,谢晓君报了名。学校实行藏语为主汉语为辅的双语教学,她的角色位置又必须变化。“学校很缺汉语老师,我又不是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必须重新学。”谢晓君托母亲从成都买来很多语文教案自学,把小学语文课程学了好几遍。在确认自己可以登上讲台时,谢晓君才发现困难还远不止这一个。

  牧民的孩子们大多听不懂汉语,年龄差异也很大。37个超龄的孩子被编成 “特殊班”,和三年级一班的40多个娃娃一起成了谢晓君的学生。“这里的娃娃对知识实在是太渴望了。”学生们听不懂自己说的话,谢晓君就用手比划,教会了拼音,汉字词语成了又一个障碍。谢晓君想尽一切办法用孩子们熟悉的事物组词造句,草原、雪山、牦牛、帐篷、酥油……接着是反复诵读记忆。三年级一班还好,特殊班的娃娃们压力就更大了。本该上初高中的年龄不允许他们按照正常进度学习,3年内就得学完6年小学课程。课堂上,谢晓君必须得不停说话制造“语境”,一堂课下来她足足能喝下一暖壶水。

  4个月的时间里,这些特殊的学生足足学完了2本教材,谢晓君一周的课时也达到了36节。令她欣慰的是,连特殊班的孩子现在也能背诵唐诗了,“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在城市里我其实很懒惰,连饭都不会做。到了这里我发现自己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

  简单生活 每月只花30元

  “人的需要其实很简单,需要多了牵绊就多了,徒生烦恼……课程很忙,也是我现在生活的全部,但我很快乐,这样的快乐不是钱能够带来的”

  “木雅祖庆”学校没有围墙,从活动房教室的任何一个窗口,都可以看到不远处巍峨的雅姆雪山。不少教室的窗户关不上,寒风一个劲儿地朝教室里灌,尽管身上穿着学校统一发放的羽绒服,在最冷的清晨和傍晚,还是有孩子冻得瑟瑟发抖。

  “一年级的入学新生以为只要睡醒了就要上课,经常有七八岁的娃娃凌晨三四点醒了,就直接跑到教室等老师。”好多娃娃因此感冒,谢晓君很是感慨:“他们有着太多的优秀品质,尽管条件这么艰苦,但他们真的拥有一笔很宝贵的财富——纯净。”

  这里的娃娃们身上没有一分钱的零花钱,也没有零食,学校发给的衣服和老师亲手修剪的发型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东西可攀比。他们之间不会吵架更不会打架,年长的孩子很自然地照顾着比自己小的同学,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像兄弟姐妹。

  每年6、7、8月是当地天气最好的时节,太阳和月亮时常同时悬挂于天际,多饶干目到处是绿得就快要顺着山坡流下来的草地,雪山积雪融化而成的溪水朝着下游藏寨欢快流淌而去。这般如画景致就在跟前,没人坐得住,老师们会带着娃娃把课堂移到草地上,娃娃们或坐或趴,围成一圈儿,拿着课本大声朗诵着课文。当然,他们都得很小心,要是不小心一屁股坐上湿牛粪堆儿,就够让生活老师忙活好一阵子,孩子自己也就没裤子穿没衣裳换了。

  孩子们习惯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崇敬:听老师的话。“布置的作业,交待的事情,孩子们都会不折不扣地完成,包括改变没上学前就形成的好多生活习惯。”不少孩子初入学时没有上厕所的习惯,谢晓君和同事们一个个地教,现在即便是在零下20度的寒冬深夜,这些娃娃们也会穿上拖鞋和秋裤,朝60米外的厕所跑。

  自然条件虽严酷,但对孩子威胁最大的是塔公大草原的狼,它们就生活在雅姆神山雪线附近,那里步行到“木雅祖庆”不过2个多小时。

  11月24日清晨,记者为拍一张学校的俯瞰全景,登上神山半腰。4个大小不一的海子静静躺在这里,宛如剔透的宝石洒落凡尘。谁能想到,海子的旁边正进行着一场杀戮:2匹狼正用力撕扯着1只离群的马,它们锐利的眼睛很轻易地发现了记者。记者正在惶恐,填饱了肚子的狼却选择踱步离开。同行的学校藏族老师说,狼最不怕马,要是记者骑着马,多半会被狼顺带当作目标。

  尽管环境如此恶劣,谢晓君却觉得与天真无邪的娃娃们呆在一起很快乐,“课程很忙,也是我现在生活的全部,但我很快乐,这样的快乐不是钱能够带来的。”

  要是“努力”的话,谢晓君每个月可以花出去30多元钱,这还必须得到20公里外的塔公乡镇上去,“在这里可以很清楚地明白一个道理,人的需要其实很简单,需要多了牵绊就多了,徒生烦恼。”

  亲生女儿 不能叫她一声“妈妈”

  7岁半的女儿和谢晓君同在一所学校,但没有得到一点“特殊照顾”,和藏族同学们同吃住,校园里碰见谢晓君只能叫老师,不能叫妈妈。

  11月22日,还有3天就要期末考试了。过了11月,塔公草原的大雪天气就要来到,大雪一旦封山,粮食就送不进来,因此寒假比山外学校放得早,而且一放就是3个月。

  可以回到阿爸阿妈身边了,可离愁显然多过了回家的欣喜。这天晚上8点多,谢晓君被拉姆拉进女生寝室,看着这个低头不语的女孩子,谢晓君将手轻轻放在拉姆头上。“舍不得离开老师吗?”谢晓君话音刚落,拉姆眼圈红了,她不安地掐着衣角的手,环抱住了老师的腰。谢晓君想出个舒缓孩子心情的办法:“来,咱们唱支歌吧,预祝大后天考试大家都取得好成绩。”谢晓君用手打起了拍子,8个女孩子唱起了藏族歌曲,歌声飘出窗外,立刻就被寒风带到山梁上去了。

  在女生寝室的另一头,“木雅祖庆”年龄最小的女生曲桑拉坐在自己的床上,侧耳静静听着屋外隐隐传来的歌声。

  曲桑拉真名叫胡文吉,谢晓君7岁半的女儿,也是三年级一班的学生。这已经是胡文吉在塔公呆的第四个年头了,尽管和妈妈同在一所学校,可这个孩子没有得到一点“特殊照顾”。和藏族同学们同吃住,校园里碰见谢晓君只能叫老师,不能叫妈妈,没事不能到大帐篷和寝室找妈妈。已经能说一口流利藏语的胡文吉,手被冻得像红萝卜,黝黑的脸蛋上挂着两块红彤彤的高原红。

  2003年,带着对大城市的唯一记忆——“汉堡包”,3岁多的胡文吉被谢晓君带到塔公 “西康福利学校”,与爸爸团聚。2006年,谢晓君进入“木雅祖庆”学校时,因为福利学校没有一年级,胡文吉跟着妈妈来到雪山脚下。

  学校的孩子都知道曲桑拉是谢老师的女儿,但在大家眼里,胡文吉没有一点与自己不同。“我可以给她换干净衣裳,可以让她跟我住在一起,但不能让她这样特殊。”同学里有双亲尽失的孤儿,谢晓君担心女儿嘴里的话会不经意刺伤其他孩子敏感的心。

  一次课堂上,谢晓君教大家念“堡”字时,顺口就组出“汉堡包”的词来,其他孩子一片茫然,胡文吉小声埋怨着妈妈:“老师,你不该组这个词的。”女儿的话让讲台上谢晓君的心猛的一颤,“自己的女儿,怎么能不心疼呢。”每次带着女儿回成都过年,谢晓君的父母一看到消瘦的外孙女和她长满冻疮的小手,必定会给谢晓君好一顿骂。

  小孩子的天性都是一样的,胡文吉也不例外。“想回成都,成都好玩。这边有点苦,太冷了。”妈妈就在身边,胡文吉的声音低得像蚊子飞过。多饶干目的严寒让大人们都吃不太消,更别说一个从大城市里来的7岁小孩子了。“最爱爸爸妈妈,他们在哪儿我就住哪儿。”除了这个问题胡文吉能肯定答复,其他关于最喜欢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的问题,都只能得到小姑娘“随便”两个字的回答。

  每次春节从成都回学校,她都会给同学们带许多礼物,书本、铅笔、糖果,应有尽有。“我们教育她,自己的不重要,要帮助别人才快乐。”女儿的很多举动让谢晓君很欣慰,只要和妈妈住在一起,小文吉一定会早早上床给妈妈暖被窝。回到成都家里,她会主动帮奶奶和外公外婆做家务。“是这里的环境和别的藏族孩子影响着她,我们觉得将她带到这里来是对的,学习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

  寒假临别 学生哭着与她道别

  “明年,学校还将招收600名新生,教学楼工程也将动工,未来会越来越好,更多的草原孩子可以上学了……我会在这里呆一辈子”

  11月26日是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恰巧是周一。7:30,例行的升旗仪式依然风雨无阻地在活动房前地山坡上举行。

  600名孩子以班为单位整齐排列在旗台前,二年级的2个小家伙手捧国旗走上升旗台,孩子们齐声唱起国歌,少先队员行队礼,其余的孩子行注目礼,被洗得发白的国旗,在所有人的凝视下缓缓升上旗杆顶,迎风招展。

  12点,考试结束。吃过午饭,孩子和老师们开始各忙各的。孩子里里外外把教室和寝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谢晓君和别的老师们集中在大帐篷里,开始交叉阅卷。又一个学期的教学临近尾声,更因为通过试卷反映出孩子们掌握了新知识,帐篷里洋溢着一股轻松愉悦的气氛。有孩子在用“朋友”和“像”造句时,很干脆地答:我的好朋友像马一样;他像神仙一样。这可爱的答卷让老师们笑出了声,要知道这些孩子在上学期还一个汉字都不认得,平均分不过10来分。一年下来,孩子们汉语文考试平均分已经涨到50多分,拔尖的单科考到了93.5分。

  夜渐深了,可学生寝室里还很热闹,孩子们在着整理自己的行李。行李很简单,除了身上穿着的衣裳,提在手里的一双鞋子,剩下的就全是书本了。学校统一发放的书包被书本塞得鼓鼓囊囊,未来3个月时间,它们将陪伴这些孩子度过整个寒假。

  27日凌晨4点多,已经有心急的孩子从床上爬了起来。值日的孩子早早地跑到厨房,提出馒头和加了酥油、牛奶的稀饭,到每个寝室挨个分发。盘腿坐在地板上,“木雅祖庆”的孩子们吃完了这学期最后一顿早餐。

  9点,距离家长们入校的时间还有一个小时,活动房之间的斜坡上,老师和学生们已经混在了一起。每一名老师都被孩子簇拥在中间,孩子们牵着老师的衣角依依不舍,生活老师卓玛早就被一年级的孩子们亲得满脸鼻涕。

  谢晓君身边的孩子是最多的,好几个女孩子已经哭红了眼,老把笑容挂在脸上的谢晓君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像断线的珍珠一颗接一颗。“老师,我想回家了也能天天见到你。”第一个孩子要走了谢晓君的照片,便不断有孩子跑到她的寝室讨要,几分钟工夫,谢晓君十来张标准照就分发一空了。

  10时正,上千位家长从校门鱼贯而入,孩子们站的队伍很快便成了“夹心饼干”:家长们把孩子围在了中间,用眼睛使劲在孩子堆里寻找着自家的孩子。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可不常见,地广人稀的塔公,只有每年的赛马节、跳神节、春节才能有这么热闹。来自22个村的孩子被各自的村领导领到一起,家长们再各自领上自己的孩子,走到老师跟前道一声“扎西德勒”后出了学校。校门口,密密麻麻的摩托车和马匹分别占满了土路两侧。很快,曲折的山路上便满是载着孩子的摩托车和马匹了。

  热闹校园渐渐安静下来,静得只能听见喜鹊和乌鸦叫。63名教职员工把剩下的10名孩子围在了中间。背着被书本撑破了的书包,胡文吉静静地和9名西康福利学校的孤儿呆在一起。“孩子,到妈妈这儿来。”谢晓君终于朝自己的女儿招手了,脸上露出灿烂笑容的胡文吉跑到妈妈身边,终于可当妈妈的“跟屁虫”了,可嘴巴一时还改不了口,依然叫着谢晓君“老师”。

  西康福利学校的小货车开来了,胡文吉要和9名孤儿一起离开“木雅祖庆”去福利学校,就要见到几个月没见的爸爸,胡文吉很高兴,一路上都捏着自己的成绩单:藏语文82分,汉语文84分,思想品德91分……她要把成绩单当礼物送给雪山那边的爸爸。“让女儿先去跟爸爸呆几天吧,文吉太想她爸爸了。”开完总结会,处理完学校的善后事务,春节前谢晓君会带着女儿回到成都的家,胡忠依然留在西康福利学校和孤儿们过春节。

  “明年,学校还将招收600名新生,教学楼工程也将动工,未来会越来越好,更多的草原孩子可以上学了……我会在这里呆一辈子。”说这话时,谢晓君就像身后巍峨的雅姆神山,高大神圣,不可动摇。

  丈夫设“计” 妻子千里支教

  一名8个月大的畸形孤儿被人抛弃在西康福利学校门口,刚为女儿断奶的谢晓君看着还在襁褓中的孤儿好不心疼,当即默默地为孤儿喂奶

  福利学校修建在清澈的塔公河边,学校占地50多亩,包括一个操场、一个篮球场和一个钢架阳光棚。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一日三餐,老师和孤儿都是在一起的,饭菜没有任何差异。吃完饭,孩子们会自觉将桌面和碗筷清洗干净。没有所谓的几点一线,胡忠随时都在整个学校“溜达”着。

  “西康福利学校”是甘孜州第一所全免费、寄宿制的民办福利学校,早在1997年学校创办之前,胡忠就了解到塔公极其匮乏教育资源的情况,“当时就有了想到塔公当一名志愿者的念头。”

  胡忠与谢晓君在石室联中相识相知,尽管新婚时两人就同立下 “希望这个家对其他人有所帮助”的志愿,但胡忠很清楚离开谢晓君到塔公意味着什么。

  担心谢晓君不同意,2000年女儿出生后不久,胡忠刻意安排了一次“十一”家庭旅行,目的地就是塔公。那几天,一名8个月大的畸形孤儿被人抛弃在福利学校门口,刚为女儿断奶的谢晓君看着还在襁褓中的孤儿好不心疼,当即默默地为孤儿喂奶。

  旅行结束,两口子在回成都的车上久久沉默,车就快驶出白雪皑皑的折多山,胡忠红着眼圈冲谢晓君说:“我想来。”似乎已在预料中,谢晓君一把抓住丈夫的手:“你来吧,我支持你。”

  辞去化学教师一职,胡忠以志愿者身份到西康福利学校当了名数学老师,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临别那天,谢晓君一路流着泪把丈夫送到康定折多山口。

  “和他比,我其实是个依赖性很强的人。”谢晓君家住九里堤,胡忠离开后,她常常在晚上十一二点长途话费便宜的时候,跑到附近公用电话亭给丈夫打去电话。所有的假期,谢晓君都会朝塔公跑,跟福利学校的孤儿们接触越来越多,谢晓君产生了无比强烈的愿望:到塔公去!

  2003年,带着才3岁的小女儿,谢晓君来到西康福利学校支教。

  从头再来 音乐老师教汉语

  谢晓君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位置,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

  没有职称、没有排名、没有补课费……福利学校找不到任何的功利。谢晓君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城市里的物质、人事,很多复杂的事情就像蚕茧一样束缚着你,而塔公完全不同,在这里心灵可以被释放。”

  谢晓君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顶替离开了的支教老师,“这里没有孩子来适应你,只有老师适应孩子,只要对孩子有用,我就去学。”

  2006年8月1日,“木雅祖庆”学校在比塔公乡海拔都还高200米的多饶干目村成立,没有丁点儿犹豫,谢晓君报了名。学校实行藏语为主汉语为辅的双语教学,她的角色位置又必须变化。“学校很缺汉语老师,我又不是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必须重新学。”谢晓君托母亲从成都买来很多语文教案自学,把小学语文课程学了好几遍。在确认自己可以登上讲台时,谢晓君才发现困难还远不止这一个。

  牧民的孩子们大多听不懂汉语,年龄差异也很大。37个超龄的孩子被编成 “特殊班”,和三年级一班的40多个娃娃一起成了谢晓君的学生。“这里的娃娃对知识实在是太渴望了。”学生们听不懂自己说的话,谢晓君就用手比划,教会了拼音,汉字词语成了又一个障碍。谢晓君想尽一切办法用孩子们熟悉的事物组词造句,草原、雪山、牦牛、帐篷、酥油……接着是反复诵读记忆。三年级一班还好,特殊班的娃娃们压力就更大了。本该上初高中的年龄不允许他们按照正常进度学习,3年内就得学完6年小学课程。课堂上,谢晓君必须得不停说话制造“语境”,一堂课下来她足足能喝下一暖壶水。

  4个月的时间里,这些特殊的学生足足学完了2本教材,谢晓君一周的课时也达到了36节。令她欣慰的是,连特殊班的孩子现在也能背诵唐诗了,“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在城市里我其实很懒惰,连饭都不会做。到了这里我发现自己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

  简单生活 每月只花30元

  “人的需要其实很简单,需要多了牵绊就多了,徒生烦恼……课程很忙,也是我现在生活的全部,但我很快乐,这样的快乐不是钱能够带来的”

  “木雅祖庆”学校没有围墙,从活动房教室的任何一个窗口,都可以看到不远处巍峨的雅姆雪山。不少教室的窗户关不上,寒风一个劲儿地朝教室里灌,尽管身上穿着学校统一发放的羽绒服,在最冷的清晨和傍晚,还是有孩子冻得瑟瑟发抖。

  “一年级的入学新生以为只要睡醒了就要上课,经常有七八岁的娃娃凌晨三四点醒了,就直接跑到教室等老师。”好多娃娃因此感冒,谢晓君很是感慨:“他们有着太多的优秀品质,尽管条件这么艰苦,但他们真的拥有一笔很宝贵的财富——纯净。”

  这里的娃娃们身上没有一分钱的零花钱,也没有零食,学校发给的衣服和老师亲手修剪的发型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东西可攀比。他们之间不会吵架更不会打架,年长的孩子很自然地照顾着比自己小的同学,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像兄弟姐妹。

  每年6、7、8月是当地天气最好的时节,太阳和月亮时常同时悬挂于天际,多饶干目到处是绿得就快要顺着山坡流下来的草地,雪山积雪融化而成的溪水朝着下游藏寨欢快流淌而去。这般如画景致就在跟前,没人坐得住,老师们会带着娃娃把课堂移到草地上,娃娃们或坐或趴,围成一圈儿,拿着课本大声朗诵着课文。当然,他们都得很小心,要是不小心一屁股坐上湿牛粪堆儿,就够让生活老师忙活好一阵子,孩子自己也就没裤子穿没衣裳换了。

  孩子们习惯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崇敬:听老师的话。“布置的作业,交待的事情,孩子们都会不折不扣地完成,包括改变没上学前就形成的好多生活习惯。”不少孩子初入学时没有上厕所的习惯,谢晓君和同事们一个个地教,现在即便是在零下20度的寒冬深夜,这些娃娃们也会穿上拖鞋和秋裤,朝60米外的厕所跑。

  自然条件虽严酷,但对孩子威胁最大的是塔公大草原的狼,它们就生活在雅姆神山雪线附近,那里步行到“木雅祖庆”不过2个多小时。

  11月24日清晨,记者为拍一张学校的俯瞰全景,登上神山半腰。4个大小不一的海子静静躺在这里,宛如剔透的宝石洒落凡尘。谁能想到,海子的旁边正进行着一场杀戮:2匹狼正用力撕扯着1只离群的马,它们锐利的眼睛很轻易地发现了记者。记者正在惶恐,填饱了肚子的狼却选择踱步离开。同行的学校藏族老师说,狼最不怕马,要是记者骑着马,多半会被狼顺带当作目标。

  尽管环境如此恶劣,谢晓君却觉得与天真无邪的娃娃们呆在一起很快乐,“课程很忙,也是我现在生活的全部,但我很快乐,这样的快乐不是钱能够带来的。”

  要是“努力”的话,谢晓君每个月可以花出去30多元钱,这还必须得到20公里外的塔公乡镇上去,“在这里可以很清楚地明白一个道理,人的需要其实很简单,需要多了牵绊就多了,徒生烦恼。”

  亲生女儿 不能叫她一声“妈妈”

  7岁半的女儿和谢晓君同在一所学校,但没有得到一点“特殊照顾”,和藏族同学们同吃住,校园里碰见谢晓君只能叫老师,不能叫妈妈。

  11月22日,还有3天就要期末考试了。过了11月,塔公草原的大雪天气就要来到,大雪一旦封山,粮食就送不进来,因此寒假比山外学校放得早,而且一放就是3个月。

  可以回到阿爸阿妈身边了,可离愁显然多过了回家的欣喜。这天晚上8点多,谢晓君被拉姆拉进女生寝室,看着这个低头不语的女孩子,谢晓君将手轻轻放在拉姆头上。“舍不得离开老师吗?”谢晓君话音刚落,拉姆眼圈红了,她不安地掐着衣角的手,环抱住了老师的腰。谢晓君想出个舒缓孩子心情的办法:“来,咱们唱支歌吧,预祝大后天考试大家都取得好成绩。”谢晓君用手打起了拍子,8个女孩子唱起了藏族歌曲,歌声飘出窗外,立刻就被寒风带到山梁上去了。

  在女生寝室的另一头,“木雅祖庆”年龄最小的女生曲桑拉坐在自己的床上,侧耳静静听着屋外隐隐传来的歌声。

  曲桑拉真名叫胡文吉,谢晓君7岁半的女儿,也是三年级一班的学生。这已经是胡文吉在塔公呆的第四个年头了,尽管和妈妈同在一所学校,可这个孩子没有得到一点“特殊照顾”。和藏族同学们同吃住,校园里碰见谢晓君只能叫老师,不能叫妈妈,没事不能到大帐篷和寝室找妈妈。已经能说一口流利藏语的胡文吉,手被冻得像红萝卜,黝黑的脸蛋上挂着两块红彤彤的高原红。

  2003年,带着对大城市的唯一记忆——“汉堡包”,3岁多的胡文吉被谢晓君带到塔公 “西康福利学校”,与爸爸团聚。2006年,谢晓君进入“木雅祖庆”学校时,因为福利学校没有一年级,胡文吉跟着妈妈来到雪山脚下。

  学校的孩子都知道曲桑拉是谢老师的女儿,但在大家眼里,胡文吉没有一点与自己不同。“我可以给她换干净衣裳,可以让她跟我住在一起,但不能让她这样特殊。”同学里有双亲尽失的孤儿,谢晓君担心女儿嘴里的话会不经意刺伤其他孩子敏感的心。

  一次课堂上,谢晓君教大家念“堡”字时,顺口就组出“汉堡包”的词来,其他孩子一片茫然,胡文吉小声埋怨着妈妈:“老师,你不该组这个词的。”女儿的话让讲台上谢晓君的心猛的一颤,“自己的女儿,怎么能不心疼呢。”每次带着女儿回成都过年,谢晓君的父母一看到消瘦的外孙女和她长满冻疮的小手,必定会给谢晓君好一顿骂。

  小孩子的天性都是一样的,胡文吉也不例外。“想回成都,成都好玩。这边有点苦,太冷了。”妈妈就在身边,胡文吉的声音低得像蚊子飞过。多饶干目的严寒让大人们都吃不太消,更别说一个从大城市里来的7岁小孩子了。“最爱爸爸妈妈,他们在哪儿我就住哪儿。”除了这个问题胡文吉能肯定答复,其他关于最喜欢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的问题,都只能得到小姑娘“随便”两个字的回答。

  每次春节从成都回学校,她都会给同学们带许多礼物,书本、铅笔、糖果,应有尽有。“我们教育她,自己的不重要,要帮助别人才快乐。”女儿的很多举动让谢晓君很欣慰,只要和妈妈住在一起,小文吉一定会早早上床给妈妈暖被窝。回到成都家里,她会主动帮奶奶和外公外婆做家务。“是这里的环境和别的藏族孩子影响着她,我们觉得将她带到这里来是对的,学习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

  寒假临别 学生哭着与她道别

  “明年,学校还将招收600名新生,教学楼工程也将动工,未来会越来越好,更多的草原孩子可以上学了……我会在这里呆一辈子”

  11月26日是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恰巧是周一。7:30,例行的升旗仪式依然风雨无阻地在活动房前地山坡上举行。

  600名孩子以班为单位整齐排列在旗台前,二年级的2个小家伙手捧国旗走上升旗台,孩子们齐声唱起国歌,少先队员行队礼,其余的孩子行注目礼,被洗得发白的国旗,在所有人的凝视下缓缓升上旗杆顶,迎风招展。

  12点,考试结束。吃过午饭,孩子和老师们开始各忙各的。孩子里里外外把教室和寝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谢晓君和别的老师们集中在大帐篷里,开始交叉阅卷。又一个学期的教学临近尾声,更因为通过试卷反映出孩子们掌握了新知识,帐篷里洋溢着一股轻松愉悦的气氛。有孩子在用“朋友”和“像”造句时,很干脆地答:我的好朋友像马一样;他像神仙一样。这可爱的答卷让老师们笑出了声,要知道这些孩子在上学期还一个汉字都不认得,平均分不过10来分。一年下来,孩子们汉语文考试平均分已经涨到50多分,拔尖的单科考到了93.5分。

  夜渐深了,可学生寝室里还很热闹,孩子们在着整理自己的行李。行李很简单,除了身上穿着的衣裳,提在手里的一双鞋子,剩下的就全是书本了。学校统一发放的书包被书本塞得鼓鼓囊囊,未来3个月时间,它们将陪伴这些孩子度过整个寒假。

  27日凌晨4点多,已经有心急的孩子从床上爬了起来。值日的孩子早早地跑到厨房,提出馒头和加了酥油、牛奶的稀饭,到每个寝室挨个分发。盘腿坐在地板上,“木雅祖庆”的孩子们吃完了这学期最后一顿早餐。

  9点,距离家长们入校的时间还有一个小时,活动房之间的斜坡上,老师和学生们已经混在了一起。每一名老师都被孩子簇拥在中间,孩子们牵着老师的衣角依依不舍,生活老师卓玛早就被一年级的孩子们亲得满脸鼻涕。

  谢晓君身边的孩子是最多的,好几个女孩子已经哭红了眼,老把笑容挂在脸上的谢晓君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像断线的珍珠一颗接一颗。“老师,我想回家了也能天天见到你。”第一个孩子要走了谢晓君的照片,便不断有孩子跑到她的寝室讨要,几分钟工夫,谢晓君十来张标准照就分发一空了。

  10时正,上千位家长从校门鱼贯而入,孩子们站的队伍很快便成了“夹心饼干”:家长们把孩子围在了中间,用眼睛使劲在孩子堆里寻找着自家的孩子。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可不常见,地广人稀的塔公,只有每年的赛马节、跳神节、春节才能有这么热闹。来自22个村的孩子被各自的村领导领到一起,家长们再各自领上自己的孩子,走到老师跟前道一声“扎西德勒”后出了学校。校门口,密密麻麻的摩托车和马匹分别占满了土路两侧。很快,曲折的山路上便满是载着孩子的摩托车和马匹了。

  热闹校园渐渐安静下来,静得只能听见喜鹊和乌鸦叫。63名教职员工把剩下的10名孩子围在了中间。背着被书本撑破了的书包,胡文吉静静地和9名西康福利学校的孤儿呆在一起。“孩子,到妈妈这儿来。”谢晓君终于朝自己的女儿招手了,脸上露出灿烂笑容的胡文吉跑到妈妈身边,终于可当妈妈的“跟屁虫”了,可嘴巴一时还改不了口,依然叫着谢晓君“老师”。

  西康福利学校的小货车开来了,胡文吉要和9名孤儿一起离开“木雅祖庆”去福利学校,就要见到几个月没见的爸爸,胡文吉很高兴,一路上都捏着自己的成绩单:藏语文82分,汉语文84分,思想品德91分……她要把成绩单当礼物送给雪山那边的爸爸。“让女儿先去跟爸爸呆几天吧,文吉太想她爸爸了。”开完总结会,处理完学校的善后事务,春节前谢晓君会带着女儿回到成都的家,胡忠依然留在西康福利学校和孤儿们过春节。

  “明年,学校还将招收600名新生,教学楼工程也将动工,未来会越来越好,更多的草原孩子可以上学了……我会在这里呆一辈子。”说这话时,谢晓君就像身后巍峨的雅姆神山,高大神圣,不可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