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敏俊卿



卓玛草在整理货架

一位藏族妇女,顶着世俗的压力,投身商海,凭着自己的智慧、勤劳与诚信闯出了一片天地,并用她善良的心温暖着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出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城,沿国道213线西行约20公里,便是被当地牧民称为晒银滩的尕秀村。在翠绿如毯的草原上,坐落着一排靓丽且富有民族特色的瓦房,靠国道的屋檐下挂着一个醒目的牌子——高原明珠商店,24小时服务。它的主人就是卓玛草。

一次偶然的机会,卓玛草走上了一条与牧区妇女传统生活完全不同的道路

卓玛草一家10口人。年逾古稀的老父亲帮助卓玛草照看店铺;丈夫仲格嘉,常年跑运输;他们夫妻俩有3个女儿,其中,二女儿仲格草在西北民族大学读书,三女儿勒毛吉在碌曲县藏族中学读初三;她的妹妹、妹夫及两个孩子也和他们一起生活。
妹妹拉毛草的任务是管理好香巴拉旅社,同时充当着这个大家庭的主厨。
坐在新装修的客厅里,卓玛草脸上洋溢着一种掩饰不住的幸福。“我有一个好丈夫,他很能干,不但善于经商,而且驾车技术相当娴熟。”卓玛草自豪地说。
在牧区,妇女肩负着牧场上几乎所有的重担,放牧、挤奶、打酥油、做饭……上世纪90年代末,仲格嘉开始出外跑运输,卓玛草跟着丈夫去了一次大城市。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但卓玛草从此走上了一条与牧区妇女传统生活完全不同的道路。
“我们牧区的妇女生活太苦了,付出很多,回报却很少。大草原的外面,妇女做生意的很多,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她们能做的我们草原妇女也能做。”那一次外出,使卓玛草感触很深,回到草原就开始筹划她的商业蓝图。
她和丈夫商量后,就将家里的60头牛全部卖掉,作为他们做生意的启动资金。草场出租给别人,500只羊也随之让租用她家草场的牧民帮着放牧。
1999年,卓玛草在尕秀村租用了5间供销社的铺子,用60头牛换来的5万元钱,购来民族用品和日用百货开起了商店和一家清真饭馆。
“在草原传统的观念中,妇女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牧场上,我当时是顶着舆论的压力,付出数倍于男人的精力去经商的。”岁月已经在卓玛草的额头上留下了刻痕,但她的眼睛清澈明亮。
“有一次,我、丈夫和妹夫3人去临夏进货,不料遇上了7个歹徒,当时我丈夫身上装着6万元钱,在我们的极力反抗下,歹徒没能得逞,但是,我丈夫和妹夫却受了重伤。我非常伤心和害怕,当时,我深刻地体会到商场上的艰辛。”
卓玛草只上过两年学,常年生活在牧区,几乎不会写汉字、说汉话。开始经商时,就连在货单上签字都不会。但现在她和外界打交道已经没有问题了。
2003年,国道213线合作至郎木寺段改扩建。卓玛草瞅准了这一商机,在国道边购置了一块地皮,建起了高原明珠商店和香巴拉旅社。虽然尕秀有好几家店铺,但是,人们都愿意到高原明珠商店购物,原因是卓玛草的东西货真价廉。

植根草原、服务草原是她最大的心愿

“目前在尕秀,妇女做生意的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相信我的成功对当地日夜劳作在牧场上的妇女是一种带动,相信会有更多的妇女走出牧圈帐篷,发展第三产业,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走向现代。”卓玛草很自信地说。
卓玛草坐着自家的汽车,跟着丈夫跑过拉萨、成都、兰州、西宁,做贩运酥油、曲拉、药材、羊毛的生意。
“我打算在经营好目前项目的基础上,扩大商业规模,开一家上档次的清真餐厅,实现一条龙服务。”卓玛草又一次勾画自己的商业前程。
在笔者采访时,一位中年男子一直对着我们痴痴地傻笑,原来他是卓玛草家收养了14年的一个乞丐,卓玛草给他起了个藏族名字,叫扎西。
14年前的一个冬天,卓玛草从遥远的牧场回到尕秀自己的家时,听说在村子南边的山洞里有一个乞丐快要死了。“我见到扎西的时候,他头发乱作一团,已经奄奄一息了。我将他扶到自己家中,给他做好糌粑,从商店里买了一套洗漱用具。第二年春天,我就在家旁给扎西新修了一间房子,作为他永久的家。”卓玛草说。
“扎西能帮着你们家干活吗?”我问。
“帮不了,他不但没有劳动能力,而且经常头痛,需要药物调养。”卓玛草回答道。
村民拉毛草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卧床不起,丈夫阿桑给尕秀小学做厨师,一月工资只有200元。卓玛草花费4000元给他们购置了一块地皮,并出资2万元为他们修建了新居。
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卓玛草总会拿出几百元钱捐给学校,给孩子们买文具。她希望更多的孩子走出草原,去见识外面广阔的世界。
卓玛草依然保持着在牧场上养成的习惯,早晨6:30分准时起床,收拾整理商店,而妹妹拉毛草则忙着打扫旅社、为客人烧开水。9点钟的时候,顾客们陆续进出,她们便迎来了一天中最繁忙的时刻;10点钟,妹妹做好早饭,她抽空吃一点儿,便去商店里招呼顾客;中午两点钟吃午饭,晚饭则安排在晚上8点。商店晚上10点关门,但只要有顾客来,随时起床卖东西。
卓玛草虽然驰骋商海,但是在她看来,植根于草原,服务于草原和牧民才是她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