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访之三

为信仰和灵魂而雕刻

——草原深处的石刻老人和他的徒弟

文/施建华  图/张旭英

    和日德敦寺,草原上的静修之地

    车在崎岖不平的马路上颠簸着,抵挡不住的寒意。草原上的云低垂,单薄的绿意和远处点点的牛羊使得这个季节的草原安宁和谐一如世外桃源。我们在铅灰色天空的陪伴之下前往泽库县和日乡寻访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师贡保才旦老人。今年73岁高龄的贡保才旦是泽库县和日乡德敦寺的僧人,是当地有名的雕刻高手,他从14岁开始入寺学习石刻技艺,至今已经59年了,创作了大量的石雕作品。

    泽库县城距离和日乡还有75公里路程,乡上有一座已经有着175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德敦寺。在德敦寺后面的山坡上,是一条蜿蜒近300米的石墙,墙面上堆叠着数以万计手工雕刻而成的石板经文,这就是被人们发现的青藏高原目前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雕刻工艺最精美的石刻群——和日石经墙。石经墙高3米,宽2.5米,长近300米,由10万余块大小不一的自然石片刻经成文后,依照顺序排列而成。内容多为佛教名著经论、石刻佛像,并有大量反映文学、诗歌、艺术、天文、历算、医学、律法等方面的作品,刻字达2亿多。这个由当地藏族群众和僧人们用近百年时间完成而至今仍然在持续着的壮举,成为了今天被誉为世界“石书奇观”的石经墙。石经墙不仅展现了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和藏族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而它悠久的石刻历史也孕育了当地独特的石雕艺术。贡保才旦老人就是这些艺人里杰出的一位。

    穿越德敦寺院旁边那些整齐的土墙院落,在石山下一处依靠着层层叠叠的磐石所建的院子里拾级而上,我们见到了石刻艺人贡保才旦和他的大徒弟吉美旦培。老人穿着紫红色的僧袍,一顶看起来有些奇怪的紫红色僧帽扣在脑袋上,方正而严肃的脸不苟言笑。因为听不懂藏语,正在家里闭关修行的老人的徒弟吉美旦培便承担了为我们翻译和解说的任务,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起他的师傅贡保才旦老人以及泽库和日的石雕艺术。

    石刻,凝聚着老人50年的梦想

    贡保才旦老人14岁时就在和日乡德敦寺院拜石刻艺人守龙仓、哇布旦等为师,初步掌握了唐卡、壁画、泥塑等艺术的基本技能,年轻的时候又在果洛一位石雕艺人的指导下学习石刻造像和石刻经文的各种刀法,创作了许多佛教浮雕作品,刻制了数以亿计的佛教经文,逐渐地成为当地有名的雕刻高手。60年代,贡保老人被迫离开寺院返乡劳动,劳作之余,他依然不忘自己钟爱的石雕艺术,自制雕刻工具偷偷练习刀法,他把原来单线阴刻刀法和斜着刻线,平拖抛光的简单工艺提高到采用刻、雕、凿、钻、打磨、镂空等复杂的技法,以藏族人特有的智慧和对佛教艺术的虔诚创作了许多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佛教人物形象。80年代,随着当地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以前不被重视的民族文化得到了重视和恢复,老人的艺术创造潜能和激情也再一次被激发起来。在德敦寺的重建工作中,他先后绘制壁画、唐卡、墙裙、图案、装饰彩绘300余幅。他积极投身到保护和修缮和日石经墙的工作之中,他潜心钻研佛教其他流派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将众多的雕刻技巧融会贯通,又恢复了部分失传的技法,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先后创作出了石雕精品《唐东杰宝》、《四臂观音》、《不动佛》、《绿度母》、《和睦四瑞》等。老人最重要的作品还有六件石刻经版,其中一件作品花去了他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另一副《莲花生大师》的作品老人整整刻了三年才完成。

    雕刻之余,老人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带徒弟上面,先后带出来近百位徒弟。作为一位普通的僧人,老人生活很清贫,非常爱惜自己花费心血雕刻出来的作品。他身体不好,心脏也有病,徒弟们劝师傅买掉一两件作品换成钱去看病,老人没有答应,说“以后我不在了,但是我的东西在,你们可以当做是我的人”。据说前年省上有一个银行的行长慕名而来,要出10万块钱要买老人的一件作品,却被老人委婉拒绝说:“你给的钱太多了”。

    贡保才旦老人一辈子都在寺院里,脑子里除了石头就是石头,他从来不想自己究竟在雕刻什么,为什么而雕刻?但是只要刻出一件好的作品心情就特别舒畅,这也让他的徒弟们体悟到只有清贫的地方才能够出现艺术大师,只有平静的地方才能有“活的东西”的道理。他们说师父的贡献已经淹没在数以万计的和日石经墙的经文中了,石经墙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石雕艺人们信仰和灵魂的栖息地。

老人

    吉美,延续石刻梦想的人

    吉美旦培12岁的时候便开始跟着贡保才旦学习绘画和石刻技艺,如今是贡保老人所收的近百位徒弟里面石刻技艺最好的一位。在学习了多年的唐卡、比例、构图等基本功之后,吉美22岁的时候才得到师傅的允许开始正式雕刻作品。“17岁的时候,我偷着用师父的刻刀刻了一件作品,别人都说不错,但是师傅却不满意”。吉美回忆说:“2004年的时候,我在四川佛学院学习期间刻了一幅叫《隆钦饶夅巴》的作品,刻的特别细致,师傅看见了肯定和赞赏地说‘你随便刻吧’”。师傅对他的严格要求以及他对石刻技艺的悟性让吉美旦培成为了今天的和日最负盛名的石雕艺人之一。

    “我们雕刻所用的石材,都是用附近山上的青绿色石板做原料,那些石板平整细腻而柔软,最适合雕刻。每一块石板雕刻前都要经过反复的油浸和火烤,进行软化处理以防止石材断裂。”吉美旦培介绍说,并拿出一些雕刻好的作品让我们观看。在他床边的盒子里有一块手掌大小的佛像,佛像的面目清晰可见,五官惟妙惟肖,服饰纹理自然而流畅。那些佛像背后火的背景图案就像是活的一样,我们仿佛能感觉到火苗燃烧时那跳动的样子。还有一个小小的立体的转经筒,是吉美旦培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刻成的,尤其令人赞叹的是那个转经筒居然是由多个配件组合而成,可以自由拆卸,看起来就像是一件精巧可爱的收藏品。

    贡保老人平时脾气不是很好,但是他对于徒弟们在石刻方面的问题却是百问不烦,徒弟们问了又问,他就答了又答,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人。他常常告诫徒弟们说一件好的石刻作品,在佛像的比例,线条的长短粗细,以及刀工的细致和刻的方法方面不能产生有任何的差错。他也常常告诉寺院里的僧人和周围的老百姓,让他们学习石刻的技术,说“以后这个东西,对你们的生活有好处,对地方也有好处”。师傅要他们在学习石刻的技艺时,不要有赚钱的思想,首先要好好地认真地学技术,然后才可以想赚钱。近年来随着石刻艺术被发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起石刻,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使得一部分艺人们的思想日渐地浮躁起来,脑子里就想着赚钱,于是可以被称作是精品的东西就越来越少了,师傅对此很无奈。

    “现在师傅眼睛基本上看不见,已经不能再刻了,在他所有的徒弟中,我学习的时间最长,雕刻技术也最好,他们都鼓励我回来收徒弟,把师父的技艺传下去。”几年前,在四川佛学院学习的吉美,经过慎重考虑毅然中断了自己的学业,回到家乡广收门徒,让手中的石雕技艺代代相传。而他决定闭关修行三年,也正是想创作出一些好的石刻作品。吉美坚持认为“有价值的艺术不能够被机器所破坏”,所以他的每一件作品都用手工雕刻而成,他像那些古朴的艺人们一样重视手工的价值。

    如今,在飘扬着经幡的和日石经墙山下的每户人家中,都有艺人在学习或者从事着石雕的工作,在德敦寺和周围的藏族人家中,每天都会传来打磨石头的声音。贡保老人的屋后是一座不高的石山,山上布满了彩色经文和佛像雕塑,那是老人带着吉美和其他徒弟们历时数年雕凿出来的,他们自愿承担了在寺院附近的磐石上进行雕刻佛教人物造像的任务,完成了十余处大型岩雕的创作任务,为丰富和日的旅游景观,充实和日石经墙的文化内涵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吉美说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带着徒弟们,一如既往地雕遍后山的每一块石头。

老人石雕作品

    我们来到和日石经墙,山上的经幡在随着风的方向不停地摆动着,彷佛在为这里的人们真切地祈祷着什么。我们仔细地观看那些经石板,发现上面阴刻的经字隽秀工整、风格多样、笔力遒劲,相当精致。而那些石刻造像的作品,构图比例得当、量度精准、线条流畅,展示了历代藏族艺人和工匠们高超的藏传佛教绘画技艺和娴熟的石刻功力。据和日乡当地的牧民群众介绍说,石经墙建成后,和日一带没有再发生过大的天灾人祸,他们认为这是石经墙的圣灵在佑护着他们,为他们带来了平安和吉祥。

    神秘广博的石经墙,现在已成为广大藏地信众精神图腾的象征。我们坚信这里也将是一代又一代的石雕艺人们信仰和灵魂栖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