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才让 ,藏族,来自安多藏区,先后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系,文学学士。2000年开始音乐创作及制作,创作并演唱《故乡》等二十余首歌曲,荣获二十一世纪校园优秀歌手等多种奖项,业余为网络及专业音乐杂志撰稿。现为音乐制作人、音乐撰稿人、电影录音师。

2004年开始影视创作活动,主要有:

《燃情香巴拉》(电视电影 2004)原创音乐;
《最后的防雹师》(Discovery纪录片 2005 )原创音乐;
《静静的嘛呢石》(35mm彩色剧情长片 2005)词曲 演唱;
《静静的嘛呢石》(35mm彩色剧情长片 2005)录音助理;
《健和纤梅》 (广告动画2006)原创音乐;
《电梯》 (剧情 短片 2006)编导、录音、原创音乐;
《鸭子和大雁》 (35mm 彩色故事片 2006)录音助理;
《米拉籽籽》 (动画故事短片 2006)原创音乐。
《华容道》(剧情长片2007)副录音、原创音乐。
《噶陀大法会》(纪录片2007)录音、原创音乐。
《桑耶寺》(纪录长片2008)录音、原创音乐。
《名寺高僧之五台观音洞》(纪录短片2008)录音、原创音乐。
《惠普空调》(广告短片2008)录音。
《寻找智美更登》(剧情长片2008)录音。
《巴颜喀拉的雪》(剧情长片2008)录音、原创音乐、演唱。


记者:《寻找智美更登》是否是全片采用同步录音?片中很多的场景都是在比较开阔的场地上,是不是给收音带了一定的困难?
德格才让:《寻》为了保持非职业演员的最佳状态全片进了行了同期录音,片中有大量的全景和长镜头,的确为录音带来了困难,但这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大困难是车戏。车戏原本想用另外一辆车拖拍,为了保持车内外的的动效和演员情绪,最终决定还是放弃了拖拍,所以增加了录音工作的难度。车戏中有5个演员在车里,每个人的情绪反差都不一样,有时还有即兴的水词,因为我在车顶录音,无法监视演员的举动,加上车戏是在青海出名冷的泽库草原等地拍的,使6路声轨录音时手冻的有点木,为此我后来专程回家去带我的藏袍。相信即便是有经验的录音师也对此非常棘手,加上是藏语很生活化的对白,如果不懂藏语还真很难完成这项工作。

记者:影片在录音方面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德格才让:非职业演员的表演问题,虽然表演很质朴生动,但是因为没有表演经历往往会拖延拍摄进度,加长录音工作时间。《寻》中我将声音录在硬盘录音机上,当时只带了2块CF卡,一般一天的录音工作量也够用,但是如果有平凡的NG,则无疑加大录音工作时间,只能将CF卡上的录音数据拷在笔记本电脑上,然后轮换使用。我记得《寻》中录音最难忘村子里演藏戏团长的多杰的一个镜头录了142条,问题是142条后也没过,最后实在没办法就重新找了个演员。如果每个演员都这样,我想录音工作量不但加重同时也会增加工作人员的情绪,但非职业演员的生活质感,专业演员是无法比拟的。

记者:影片结尾处女孩唱得歌非常动听,这个是同步录音么?还是在后期补上去的?是演员自己唱的吗?
德格才让:影片中蒙面女孩的歌是同期录音,但是我们追求更好的效果,在现场找了另一个演员(本身是民歌手)听梦面女孩的回放进行ADR补录,并非后期补录。《寻》中其实还是有很多动听的歌,对于每个人的感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大家慢慢去寻找。比如:智美更登施舍三个孩子的藏戏,虽然是在拍戏,但是小男孩的演绎打动众人,有不少主创潸然掉泪。

记者:影片的录音在很多时候显得比较生活化,是故意要追求这种比较自然的录音效果吗?
德格才让:这主要基于整个片子的基调,因为影像不是唯美路线,而是非常的具有生活质感,也是《寻》没有配乐的原因,《寻》的声音已经很丰满和出彩了,如果再配乐就是多余,其实大家看到的生活化是做了很多的工作去实现。《寻》杀青后,其他工作人员都回去了,我留下一个礼拜专门去补捉这些生活化的声音素材。

记者:在片中有表演《智美更登》这出戏的场面,在录音上是否经过了特别处理?
格才让:没有任何处理,原汁原味的同期声音。车戏有一点点处理,因为演员的情绪波动非常大,适当的调整了一下,即便是这样也是极小的调整,如果多了就会丧失非职业演员的精彩之处。